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室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方案

地下室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方案

目录1、编制范围、说明及编制依据.........................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编制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编制说明......................................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编制依据......................................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工程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工程简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施工部署.........................................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地下室施工块划分..............................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主要施工材料配置...........................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施工准备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模板施工工艺技术.................................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模板技术参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施工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4.3拆除模板施工.................................. 错误!未指定书签。

4.4后浇带的构造处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

5、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6、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7、应急预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组织机构及职责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2应急物资的准备、维护、保养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3预防措施 ...................................... 错误!未指定书签。

8、计算书.......................................... 错误!未指定书签。

8.1地下室满堂脚手架计算书 ........................ 错误!未指定书签。

8.2梁模板计算书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地下室模板支撑体系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范围、说明及编制依据1.1 编制范围本方案编制的范围为朝阳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地下室以及整体地下车库柱、墙、梁、板模板排架支撑方案。

1.2 编制说明地下室结构柱、墙、梁、板排架采用φ48×3.0钢管搭设;模板采用1830×915,厚15的胶合板散装散拆进行施工。

1.3 编制依据(1) 朝阳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设计图;(2)《工程测量规范》(50026-2007);(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50204-2015);(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59-2011);(5)《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130-2011);(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46-2005);(7)《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50194-93);(8)《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80-91);(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50300-20013);(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1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0009-2012);(12)《钢结构设计规范》(50017-2003);(13)《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14)《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162-2008);(15)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等。

2、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本工程为“资阳市雁江区朝阳花园棚户区改造项目”地下室,位于四川省资阳市沱东新区,为大底盘地下室,地下室层数二层。

建筑功能:地下为停车场、设备用房,地面以上各栋为住宅。

地下室建筑面积48787m2。

本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结构体系上部多层为砌体结构,高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下部为框架结构,楼盖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

地下室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

本工程地下室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顶板防水等级为一级,车库、水泵房、地下外墙、底板为二级,配电房、发电机房、风机房等房间为一级。

模板支撑体系基础为现浇混凝土抗水板及钢筋混凝土楼板,层高分别为4。

7m及3.8m,最大跨度7.8m。

3、施工部署3.1 地下室施工块划分本工程地下室结构施工块划分按设计后浇带划分进行,根据设计图纸,现场平面共划分为7个施工块。

竖向则依据框架柱和剪力墙、网梁楼盖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

具体划分见下图1:图1 地下室结构平面分区分块示意图3.2 主要施工材料配置(1)梁:模板采用1830×915×15木胶合模板,次楞采用50×100木枋,主楞采用φ48×3.0钢管(计算按最不利情况φ48×2.8考虑)。

承重架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由扣件、立杆、横杆、顶托组成,采用φ48×3.0钢管。

(2)板:模板采用1830×915×15木胶合模板,板底次楞采用50×100木枋,主楞采用φ48×3.0钢管。

承重架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架,由扣件、立杆、横杆、顶托组成,采用φ48×3.0钢管。

(3)墙:采用1830×915×15木胶合模板,在木工车间制作施工现场组拼,竖向次楞采用φ48×3.0钢管,横向主楞采用双拼φ48×3.0钢管,采用φ12高强止水螺栓加固。

墙体模板体系与主体支撑架相连进行加固。

(4)柱:采用1830×915×15木胶合模板,在木工车间制作施工现场组拼,竖向次楞采用φ48×3.0钢管,采用φ12高强对拉螺栓和双φ48×3.0钢管抱檩加固。

柱体模板体系与主体支撑架相连进行加固。

3.3施工准备(1)召开项目现场技术交底会议,就模板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交底,并明确相应管理职责范围,使其施工前作好充分准备。

(2)组织对劳务作业队伍进行施工前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和文明施工宣传教育。

(3)进场的模板、钢管、扣件等配件需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钢管表面平直光滑,壁厚均匀,没有裂缝、分层、毛刺、硬弯、电焊结疤,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5)扣件不得有裂纹、变形和螺栓出现滑丝的缺陷,并做好防锈处理。

(6)验收合格的模板、钢管、扣件等按规格、种类,分类整齐堆放,堆放地不得有积水。

(7)钢管使用前应对壁厚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不低于3%,对于壁厚减少超过10%的予以报废,不合格比例大于30%的应扩大抽检比例。

(8)按施工需用的模板及配件对其规格、数量逐项清点检查,未经修复的部件不得使用。

(9)经检查合格的模板,应按照安装程序进行堆放或装车运输。

重叠平放时,每层之间应加垫木,模板与垫木均应上下对齐,底层模板应垫离地面不小于10。

运输时,要避免碰撞,防止倾倒。

4、模板施工工艺技术4.1模板技术参数(1)板模板参数a、负二层板b、顶板(2)梁模板参数梁模板支撑具体详见下表,其余截面尺寸梁模板支撑架参照执行。

a、顶层梁注:梁底宽度方向增设两根立杆。

b、负二层梁注:梁底宽度方向增设两根立杆。

(3)墙模板参数墙模板支撑具体详见下表,其余截面尺寸墙模板支设参照执行。

(4)柱模板参数柱模板支撑具体详见下表,其余截面尺寸柱模板支设参照执行。

4.2 施工方法4.2.1脚手架搭设要求(1)地基基础a、定距定位。

根据构造要求在建筑物四角用尺量出内、外立杆离墙距离,并做好标记;用钢卷尺拉直,分出立杆位置,并用小竹片点出立杆标记;垫板、底座应准确地放在定位线上,垫板必须铺放平整,不得悬空。

b、在搭设首层脚手架过程中,沿四周每框架格内设一道斜支撑,拐角处双向增设,待该部位脚手架与主体结构的连墙件可靠拉结后方可拆除。

当脚手架操作层高出连墙件以上两步时,宜先立外排,后立内排。

其余按以下构造要求搭设。

c、本工程脚手架地基础部位为混凝土板,地基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外脚手架的搭设要求(具体计算数据参阅脚手架计算书),立杆垫板或底座面标高高于自然地坪50100,两侧设置排水沟,排水通畅。

d、垫板尺寸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宽度不小于200的木垫板。

(2)钢丝绳卸荷a、梁板内的受拉锚环,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可受力使用。

拉钩、吊环一定要采用圆钢制作,不允许用螺纹钢筋。

b、派工人扎接上部拉环的钢丝绳,至少采用3个卡头扎紧,钢丝绳扎头螺丝全要拧紧,不允许松动。

c、对整个架体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钢丝绳松动、锈蚀或焊缝脱焊等情况时要立即进行修复,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钢丝绳绳卡做法(3)立杆设置a、立杆采用对接接头连接,立杆与纵向水平杆采用直角扣件连接。

接头位置交错布置,两个相邻立杆接头避免出现在同步同跨内,并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50;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b、上部单立杆与下部双立杆交接处,采用单立杆与双立杆之中的一根对接连接。

主立杆与副立杆采用旋转扣件连接,扣件数量不应少于2个。

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垫块,并且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立杆上。

c、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

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

d、立杆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不大于架高的1/400。

e、开始搭设立杆时,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