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文科综合安徽卷政治试题解析1.(2011年安徽卷)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①增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②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③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④刺激消费需求,调节市场物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具体而言,对财政政策,强调积极而审慎;对货币政策,强调稳健而灵活。
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弹性,针对2011年通胀压力较大的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
选项①④是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不符合题意。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可以缓解通胀压力;通过严格控制信贷投向,可以深刻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从而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故②③两项符合题意。
答案为C。
2.(2011年安徽卷)图1中的曲线反映的是某种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走势。
同期,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1①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②该种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③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减少④该种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会有所增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通过曲线,可以看出价格在下降;再通过“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其需求量发生反向变化”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同时还可看出该商品有较大价格弹性。
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同向变动,故选项①正确;富于价格弹性的商品,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需求量反向变动,故选项③正确。
答案为A。
3.(2011年安徽卷)假如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000亿元。
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A.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C.价格下跌D.价格上涨【解析】本题考查货币流通公式。
根据公式,该国当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10000亿元/4=2500亿元,而该国同期发行纸币5000亿元,这表明该国出现通货膨胀,会引起该国商品价格上涨。
答案为D。
4.(2011年安徽卷)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下列对其重要重大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③保证了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④从制度和法律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意义。
选项③错误,一方面,只有国家行政机关才能行使行政权,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但并不能保证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其他三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为B。
5.(2011年安徽卷)2010年12月,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一致决定,吸收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目前,“金砖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这表明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形成了新格局B.合作代替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C. “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 “金砖国家”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解析】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A项认为已经形成,错误。
竞争与合作是国家关系的基本形式,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涉及对世界和平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6.(2011年安徽卷)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内地省市根据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①是增进民主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②是贯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具体表现③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④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落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有利于加快民族教育事业,有利于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充分实现,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选项③不符合题意。
选项①明显错误。
答案为B。
7.(2011年安徽卷)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开展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并不是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举措,选项①不符合题意,不选;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不起主导作用,选项②亦应排除。
纪念建党90周年的系列活动,从其内容的崇高性和导向性看,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培养“四有”公民,有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本题答案为D。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回答8~9题。
8.(2011年安徽卷)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说明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说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但没有体现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①不符合题意。
茶俗、茶礼、茶艺等茶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说明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故选项③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反映不同民族茶文化对中华茶文化形成的影响,故选项④在材料中缺乏支撑。
本题答案为B。
9.(2011年安徽卷)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
这表明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同产区茶叶味道本身有区别,这是客观原因;二是长期品茶的经验累积,加深了品茶专家对茶叶的认识,从而使其对茶叶的感知能力更强(正所谓“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的哲学解释是选项①,主观原因的哲学解释是选项③,故答案为A。
选项②④观点错误。
10.(2011年安徽卷)图2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解析】漫画中鱼儿放弃了鱼缸里的安逸,却获得了遨游江海的自由;漫画提示语是“某些成功,常常是因为一次勇敢的放弃”,这里“放弃”意味着自我否定,“成功”意味着发展。
其寓意是要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从哲学上讲,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因此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故答案为D。
其余三项都没有把握漫画寓意,紧扣提示语中“成功”与“放弃”之间的关系。
11.(2011年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刻舟求剑,其寓意是运动是绝对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见仁见智,其寓意是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选项①③对成语的理解不正确。
画龙点睛,“睛”是整条龙的关键,“点睛”就是重视和解决主要矛盾;胸有成竹,寓意是办事情时有成熟的计划和安排,这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答案为C。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作用这一具体知识。
学生必须首先对“文化的作用”进行整合。
文化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是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必须准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中信息,找到文化作用在材料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将理论观点与材料中对应的信息结合起来,合乎逻辑地对材料进行阐释。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话题二品牌是国家形象的名片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这表明企业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企业应如何打造知名品牌?并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14分)【解析】本题包括两问。
第一问是经济学问题,应将设问向上追溯至“企业应如何经营与发展”,从而找到可调用的知识(教材中有三点,即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然后结合设问和材料,具体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