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风征文精选(10篇)

家风征文精选(10篇)

家风征文精选(10篇)【篇一】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

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它可以约束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梦想。

我的家风是:讲究道德,诚实守信;重视学习,崇尚知识;勤俭持家,尊重劳动;尊老爱幼,和睦互助。

讲究道德,诚实守信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风的核心。

诚实守信是人的名片。

我和妻子双方祖辈均为庄户人家。

我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门下常聚徒唱诗祷告传道,舒缓心理郁积,倡导和睦行善。

岳父李丁匀为高中教师,家学渊源(其外祖父为清末举人、民国洛阳名士周维新,一生教书育人),古文根底深厚,潜心教书育人,耄耋之年仍手不释卷,撰写方志家谱,惠及乡里,泽被后世,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与世无争。

身处这样的家庭氛围,从小我受到的教育是做人要正派、正道、正直,善良、随和、谦让,诚实守信。

为人要本分,办事要实在,不搞花言巧语、投机取巧、歪门邪道、坑蒙拐骗。

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勤勤恳恳工作;谋求自由身、牢记手莫伸,淡泊名利、安守本分、不贪不占、不虚不媚。

岳父、妻子、女儿三代从教,耿直基因,一脉相承,尚德重教,辈辈相传。

重视学习,崇尚知识我的父母目不识丁,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因此对教育后代格外重视(以至于到二十世纪末,母亲还曾说:盖楼瓦雪片,不如供好孩子上学。

育人理念,可见一斑。

),坚持节衣缩食,多方筹措学费,克服困难供我上学。

我小时候父母常说没有文化之难之害,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立志上好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便成为我的自觉行动。

终经统考我上了中专,改变了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圆了父母的文化梦。

更有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知音、人生伴侣---我的妻子。

妻子是一位教师,对女儿教育重视多多。

家庭学习氛围浓厚,女儿从小就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习认真刻苦,力争上游,品学兼优。

上大学、研究生期间一直是学生干部,硕士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怀孕期间奔波考博,儿子刚满月即去读博,凭着顽强的执著、拼搏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

勤俭持家,尊重劳动勤俭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

劳动是创造一切幸福的源泉。

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量力而为,物尽其用,是我家的传家宝,不能丢,也从未丢。

过去生活困难,不得不节俭,现在条件虽然好了,仍不忘当初,传承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持家风尚。

时至今日,社会上羡慕“富二代”“官二代”者大有人在。

作为平民之家,我们自幼受熏陶要崇尚劳动,靠自食其力生存,自我奋斗发展,坚韧不拔,积极进取,力争有所作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汗水付出,赢得尊重,自得其所。

我们秉承这样的理念并践行着。

尊老爱幼、和睦互助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母亲在世时,对后辈关怀备至:邻里添丁,喜上眉梢,遇见顽童,略表心意,关爱之心,见微知著。

岳母侍奉奶奶,并为其养老送终;抚育儿女们长大成人,大家庭事务管理的有条不紊;对有困难的邻居,乐于帮助。

妻子传承家风,尊敬老人,关爱女儿,和睦邻里。

女儿婆媳关系亲如母女,亲朋邻里竞夸。

尊老爱幼,和睦互助,蔚然成风。

良好家风,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篇二】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家训,从而形成了每个家庭的家风。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感受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导,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家风,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不贪不占,与人为善!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国营电厂干部,曾在司务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

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骑着一辆后面带着两个大大竹篮子的自行车,穿梭在拥挤的菜市场,采买厂职工食堂一天所需的肉菜副食。

一些商户为了能拉住这个“大客户”,常常往父亲的菜篮子里多塞上一块肉或一把菜,说是一点“小意思”;有的还提出在开票时可以多写点,“批发和零售本来就有差额嘛,反正别人也看不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父亲都是非常生气地予以拒绝。

他总是说:“吃了嘴软,拿了手短,如果你这样做了,在他们面前你就永远挺不直腰杆了!”父亲一直都是不厌其烦的做到货比三家,采买到的东西都是市场上最好最便宜的。

时间长了,许多商户都认识了父亲,知道了他的脾气和秉性,在他面前再也没有人敢动什么“歪心眼”了。

也许是这个原因吧,单位领导才放心地把这项工作一直交由父亲来办。

父亲年年都会拿回来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这是他最为珍惜的荣誉。

小时候,我时常听到街坊邻居议论父亲:“邹师傅真傻,守着这么好的一个差事,愣是没发财!”对这些议论,父亲往往是一笑了之。

他时常教导我说:“什么时候都不能有贪占之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吃的香、睡的着啊!”我的母亲是一所县重点高中领导班子中唯一的女同志,同时还兼任学校工会主席、妇联主任等职务。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是一个“不着家”的人。

有时一家人正吃着饭,隐隐约约听到周围的同事家传来争吵摔打声,她就会立马放下碗筷,急急忙忙赶过去一探究竟。

不管多晚多忙,只要有人登门述说家长里短,她都会热情接待,一说就是大半天,有时还会陪着来人潸然泪下……学校里有一位老同志,每年过年都让孩子到我家给母亲拜年。

文革初期,她被造反派打倒,在一次被批斗后关在小黑屋里两天两夜不让出来。

同样被列为“审查”对象的母亲,冒着巨大的风险,半夜里偷偷摸摸地给她塞进去两个馒头。

后来,她多次对母亲说:“那两个馒头救了我一条命啊!不单单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还有真情,不然的话,绝望中的我真会选择自我了断啊!”一次,母亲到学生宿舍巡查,看到一对衣着褴褛的农村夫妻蹲在一间女生寝室门前哭啼,忙上前询问。

在得知是因为家境贫寒交不出学费,不得已来接孩子准备退学回家时,母亲第一句话就是:“这学不能退,以后你们的孩子我管了!”从我记事起,我家就没有断过贫困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我家吃饭,有的干脆就寄宿在我家。

父母每月的工资有近一半是用在了他们身上。

而对于自己的孩子,母亲却近乎到了“吝啬”的地步。

记得在我五岁左右的时候,一次在街上,我想让母亲给我买个烧饼解解馋,她都不答应,还对哭闹的我狠狠打了一巴掌。

这个巴掌母亲记了一辈子,也愧疚了一辈子。

每每提起这件事,母亲都忍不住泪水涟涟。

就连她因病去世前还在病床上跟父亲念叨:“不就是一个烧饼嘛,我这当妈的却舍不得给孩子买,还让他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论何时,总把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的事情还重要。

她总是说:“对有难处的人能帮就帮一把吧,对我来说也就是举手之劳,可对困难中的人来说,或许就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啊!”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

他们身体力行的“不贪不占、洁身自好,与人为善、大爱无疆”的良好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对我和姐姐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学毕业后,我自愿投笔从戎,来到位于南疆的荒漠戈壁,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从普通一兵到副团职军官,再到市政府机关的科室负责人,不论身处何方,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家风都无时无刻的伴随着我,提醒着我,也激励着我一步步向前走去。

一身正气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满腔热情待人,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转业到地方工作以来,我一直战斗在机关后勤战线上。

我能始终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尽己所能的为他们服务,曾因工作业绩突出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身为电力工程师的姐姐,不但是单位的技术骨干,还尽心尽力地照顾身患癌症的婆婆和中风偏瘫的公公,做了很多连他们亲生儿女都做不到的事情,成为了远近闻名、人人称赞的“好儿媳”。

我也时常给自己的孩子讲起爷爷奶奶。

女儿虽然才十岁,但已经有了一颗善良的心,听到“流浪狗的故事”都会流下眼泪;就算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她都舍得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我的家风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规范着我们全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好她、传承好她,使她能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篇三】先锋街是条老街。

能称得上老街的都不简单,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鱼龙混杂之地,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如今虽然商业慢慢往新城发展,但老街一如既往的热闹,尤其是乡下老百姓进城,都爱往老街钻。

老街卖什么呢?农具店、化肥店、种子店、杂货店、理发店、便宜的服装店、文具店等等。

老街两边的房子外观一模一样,不看店的名称,你想找出哪家店是哪家店,难。

但在安太平那就不难了。

安太平是先锋街的社区民警,在这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哪家店子有多大哪个老板有什么爱好哪家有几口人都是干什么的,都装在他心里,闭上眼都能找过去。

吃过晚饭,妻子要拉安太平回娘家,快过年了,看娘家需要买些什么东西。

安太平回绝了,他的理由是,要散步。

妻子气过头,横着脸,边说边嚷,今天周未,姓安的,你一个晚上不逛街,会死啊。

天天不分白天黑夜地逛,你能逛出个官帽来?同你一起进公安的,早就什么所长、副局长了,你呢?一个片儿警。

妻子越气越没好话。

妻子这人,刀子嘴豆腐心。

妻子对他横脸,他知道,埋怨的后面,更多的是理解体贴关心。

安太平不温不火,刚要出门。

老婆拿着个药瓶子追过了来,太平,你忘了把速效救心丸带上,记得别回得太晚。

老婆,你对我可真好啊。

安太平对老婆歉意地笑了笑说,谢谢老婆大人。

说是散步,不如说是巡逻更好。

老街虽然只有一条街,但地盘可不小,街里有巷,巷里有弄,住着几千户两万多人,要当好这个社区民警可不容易啊。

自从安太平当了老街的社区民警后,老街没有发生一起邻里纠纷,更没有打架斗殴偷摸扒窃赌博的事,成了县里的治安模范街。

老街的人说,全靠了安太平。

孩子弄丢了,老人走失了,老街的人都会找安太平。

嗨,还真的全找回来了。

街里住着不少孤寡老人,这些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交水电费搬煤气罐这些事,老人们喜欢给安太平打电话,太平啊,家里没电了;太平啊,煤气罐要换了……亲切的好像是招呼自己的儿子。

十点多,安太平接到老婆的电话,催他早点回家。

安太平给老婆说刚在“百姓餐馆”喝茶呢,表侄还没睡,看到我,非拉我进来喝杯。

最早,安太平的表侄要在渔王巷开的不是“百姓餐馆”,而是麻将馆,安太平知道了,找过去,问,侄啊,你要开麻将馆?表侄笑嘻嘻地说,叔,这不找点事做,不做啃老一族嘛,你可要多关照侄儿哦。

开麻将馆你靠啥赚钱?夏太平说,不就是想抽水子钱,打的钱少了你抽不起水子钱,打的大了那可是赌博,叔是警察,可不能让你开这样的店,害人害已。

叔,不开麻将馆我干什么,真要我做啃老族啊。

瞧你这脑子,不会换个思路。

安太平拍拍表侄的肩说,渔王巷缺家店,你要做了就是独此一家。

什么店子?表侄迫不及待地问。

渔王巷几千人,大都是上班和做生意的人,这些人都不自己弄早餐的,乡下人来太平街,一大清早也都先到渔王巷逛逛。

你要是开家快餐店,早餐下米粉,中午和晚上搞快餐盒饭,保你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