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能力目标: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视频:看图听声说感受)二、成因、背景、作者简介:同学们看完视频,感受颇深,那么你一定很好奇这样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请一位同学来告诉你吧。
(请生看课件,一人大声朗读)天下奇观——钱江涌潮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它又有何渊源呢?(请另一生接着介绍)南宋观潮盛事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是谁把这壮观的景象记录了下来呢?对,周密,简介作者。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
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
南宋词人, 南宋文学家。
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
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见课件10)(2)解释下列词语:(见课件 11、12、13)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文章译文(课件 14、15、16、17),学生共同评点。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文章的文采。
第二课时四、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课文围绕观潮写了几幅图?明确:第一段写潮水汹涌图;第二段写水军演习图;第三段写吴儿弄潮图;第四段写游人观潮图。
(小组讨论,力求总结的又简洁又全面)五、研读思考1、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找生大声朗读第一段,生思考探究,师点拨)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件 21、22、23)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自由赏析: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看图猜文:用文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你所看到的画面(课件 24—35)师小结:作者正是看到了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发出了“天下之伟观也”的由衷赞叹!2、水军演习的动人场景表现在哪里?(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段)学生讨论探究,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自由赏析:请以“我看到一场()的水军演习图”的句式品味此段。
(请在文中寻找到信息)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学生探究: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自由赏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幅“画面” 的哪些地方吸引了你?(小组推选回答)4、课文是怎样写观潮人数之多的?(学生齐读第四段)学生明确:“江干十余里,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虽席地不容间也”说明了观潮人数之多。
师深入总结: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自由赏析:我从()中,读出了游人之盛?六、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江潮中的军事演习和健儿游泳的精彩表演及人们观潮的盛况,展示了一幅风景与民俗交融的壮丽画面,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不仅为钱塘江潮的雄奇壮美的自然魅力深深吸引,而且被当地多彩的人情风俗深深折服。
江山如此多娇,风俗如此多彩,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
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板书设计:风景画----- 潮水汹涌图(自然之美)正面描写风俗画----- 水军演习图(精神之美)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吴儿弄潮图游人观潮图------- -侧面描写观潮》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 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课内探究】一、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感知江潮1、播放钱塘江潮的音视频资料,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并播放课文朗 读音频,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注意句子的断句停顿。
①京尹() ②乘骑( ) ④溯( ) ⑤善泅()者 ⑦履( ) ⑧罗绮(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既望:( ) 仅如银线。
( ) 沃日:(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为火所焚:( ) 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
( 3、尝试翻译第三段。
③艨( )艟( ) ⑥一舸( )无迹 ⑨僦( )赁( ) 方其远出海门。
( )际天:() 艨艟:( ) ) 一舸无迹( )披发文身,( ) )( ) )( )2、听完之后,你觉得文中那句话最能表达你心中的感受?3、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积累文言词汇。
你还有那些词语意思不懂呢?请你 大声说出来。
4、再自读课文,说一说每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二)理解江潮5、理解第一段:第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潮的?突出了其什么特点?6、理解第二段: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②本段末句采用了什么写法?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7、理解第三段:哪些语句最能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8、理解第四段: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第一课时课堂练习②京尹 ③艨艟 ⑤ 泅者 ⑥僦赁看幕 ②吞天沃日: ④一舸无迹: ⑥ 倍穹: 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 (今杭州) 4.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④一舸无迹2.解释加粗词。
①方其远出海门:③略不相睹:⑤随波而逝:3.《观潮》是 _____ 朝的 _______ 所写,外观看 _______ 大潮的盛况。
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第二课时课堂作业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4、第二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第二段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6、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7、对下列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以这种表演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B.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C.而旗尾一点也没沾湿,以这种表演夸耀自己高超的技能。
D.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凭借这种表演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
8.判断下列说法是对还是错,对的画勾,错的画叉。
⑴“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⑵“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
其中“倏尔”:指刹那间。
“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
“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
“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
()⑶“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意思是: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
()⑷《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这是一篇以场面描写著称的佳作,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
()9.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A.赞美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以此表现大自然力量的伟大。
B.赞美水军和吴中健儿的非凡勇敢和高超的游泳技术,以此表现当朝社会的良好风气。
C.说明观潮是当时社会的一件盛举,以此表现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热爱之情。
D.赞美钱塘江海潮的壮观的景象,并叙写了当时观潮的盛况,以此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设计有两大亮点,第一个是学生对钱塘江潮的感受上,课文开头的视频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看图猜文”,再次掀起了他们的学习高潮,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个亮点是每一个段落探究之后,都设置了一个自由赏析环节,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再次点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是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能再“活”一些,效果会更好。
作业布置: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