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之“地理图表的判读”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 王 龙 276300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之中,明确提出高考的主要考核目标之一——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而信息的获取来源地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分值等等方面,其中从图表当中获取解读信息是整个信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的重要理念。
那么图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怎样利用你的慧眼恰当的获取并解读其中的信息呢?下面与笔者一起进入探究天地。
地理图表的主要类型见下图。
一、景观图类景观图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突出特征。
地理景观图多为地图事物的素描图或照片,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自然景观图和人种、名胜古迹、工农业生产等人文景观图。
判读地理景观图的基本方法:(1)准确判读图中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要说明何种地理现象。
(2)细心观察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根据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相关知识作答。
(一)人文景观图例题:(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 .柴达木盆地B .黄土高原C .山东半岛D .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 .提升地表温度B .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 .误伤途经飞鸟D .提高作物产量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 ,则电站远景反光板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简析:该题辅以景观图,利于学生理解光热电站的含义。
该电站为太阳能光热电站,反光板的主要目的是聚焦太阳能,使高塔锅炉加热。
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从青藏地区继续向东北经过甘肃中部直到内蒙古中西部,单从资源条件来看,第1题选项中只有柴达木盆地符合光照条件。
第2题,由于高塔的特殊性(高度大、温度高),容易吸引鸟类栖息,而误伤鸟类。
第3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冬至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度,故影长与塔高之比大于1。
答案:1.A 2.C 3.D(二)自然景观图例题:(2014年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4~6题。
4.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5.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6.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简析:该题提供了一副自然景观图,为河滩砾石分布图。
根据图中提示参照某一块砾石的直径为9厘米,可以看出该图中大部分砾石粒径都很大。
由于粒径大,重量大,一般显现出的沉积作用明显。
根据流水中沉积作用的特点(河口处粒径小,多为砂石;河流的凸岸多发生沉积;凹岸多为侵蚀),不难选出答案。
图中砾石圆滑,是流水在携带过程中砾石的相互磨蚀,加上流水的侵蚀而形成。
答案:4.B 5.C 6.D 二、示意图类地理示意图多种多样,它用简明形象或直观的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
示意图具有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等功能,同时还具有重点突出、高度概括、清晰易懂的特点。
读图技巧:(1)看名称,悟题意。
(2)根信息,调(运)知识,勤联想,善推断,转图形。
(3)用概念、用原理、析规律,扣题意,准作答。
(一)原理示意图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此类图示的阅读要求学生会利用图中的符号、图形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反映出来的原理。
例题:(2013年福建卷)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下图示意遮阳板设计原理,据此回答7~8题。
7. 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A. 全球昼夜平分B. 北半球为夏季C. 太阳直射20°SD.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8. 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③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 ④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简析:该题考查了学生正午太阳高度与室内阳光面积大小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室内阳光面积越小,反之,越大。
当遮阳板收起时,同一天正午时室内阳光面积要比放下时大。
根据以上分析,该地北半球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室内阳光面积最大。
济南的纬度高于福建,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要比福建小,故安装高度不变,应加长遮阳板;或者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也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答案:7.D 8.A (二)关联示意图类关联图是一种运用箭头线联接有关地理事物,用以表现若干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演变规律。
解题时要注意:①找出相关地理事物中的起点或终点,尤其是箭头发散处的中心事物;②从地理角度判断其因果关系与结构,找出内线联系。
例题:9.(2012年·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左图)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右图)。
遮阳板放下遮阳遮阳板收起采光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简析:仔细读图,该地有滑雪场观光草地,可以发展旅游。
可以利用耕地的肥力,种植小麦、棉花,可以发展果树种植,而种植业的下脚料可以做禽畜的饲料,禽畜的粪便又可以作为种植业的肥料,种类丰富的农业产品直接面向市场。
各种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案: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三)过程示意图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示意图,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的图形。
需特别指出的是,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示意图中也有些以数据统计图的形式出现。
例题:(2014年北京卷)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第10~11题。
10.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11.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简析:该题题干中明显的说明这是一次洪水发生的过程图。
在这过程中,沟谷内水位先升后降,流水具有明显的搬运、侵蚀、堆积作用。
当水位高时,流速快,搬运、侵蚀作用明显。
水位低时,堆积作用明显。
答案:10.A 11.D(四)模式示意图地理模式示意图,指利用某种模式反映某种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等的图形。
运用模式图可以化繁为鉴、化难为易,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
例题:(2014年海南卷)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
下图示意其一般模式。
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转移速度较快。
据此完成12~14题。
12.在图示模式中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13.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A.普通服装制造B.汽车制造C.金属冶炼D.甘蔗制糖14.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A.原材料价格B.交通条件C.工人工资D.市场简析:该题展示了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一般来说,发单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分布着大量的接单企业,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除了在接单企业制造外,还有其他工厂,利润随订单流向在逐级递减。
普通服装制造业一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符合图示模式。
该类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找寻最有区位。
答案:12.D 13.A 14.C三、统计图类统计图可把各种地理数字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具体化、数量化和规律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字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充分反映了一个地理事物的特点,或者某区域的要素联系、发展趋势等。
判读的基本方法:(l)读清坐标轴上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尺度等。
(2)理清各轴所代表的含义并加以区分。
(3)读准坐标轴上的数据及含义。
(4)读懂图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归纳总体特征。
(5)判读并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一)坐标系类1.平面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两个地理事物与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单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
判读这一类坐标时,首先分析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单位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线、柱”等表示的数字信息进行定量分析。
例题:15.(全国新课标Ⅱ)自然灾害与防治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地气候条件,可以分析出答案。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2.立体坐标图立体坐标图主要用来表示某点的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如某点的经、纬度及海拔,也可用来表示影响某一地理事物三个要素的比例关系。
例题:(2014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16~18题。
16.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17.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 D.暖锋18.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简析:该题为标准的立体空间坐标,看清楚水平坐标,其代表经纬度,可以确定东西南北方向;再看纵坐标,其表示海拔高度。
根据等压面弯曲与气压值大小的关系,甲处高空附近为低压,近地面则为高压,乙处高空附近为高压,近地面则为低压,风总是有高气压吹响低气压,在北半球向右偏,可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