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同样的量表对
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
理疾病”。
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
平偏高,“语言暴力”重。
福建省心理学会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展开
了心理健康的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
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运用国际通用量表,对
3055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问
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
度的心理症状。
近年来,天津等地同行们也得出了十分接近的数据。
这些严肃的科学研究充分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问题的严峻性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再从最近刊登在教育报刊上,教师心理障碍的一些典型个案中也可加深这一印象:#2000年6月25日,湖南省邵阳市某校“优
秀教师”张志红因不满领导对他班主任工作的调动,竟然将校长的
两个儿子和一位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惨无人道地杀死,最后自焚身亡;
北京一位语文教师与学生发生纠纷,失去理智,一气之下将学生的右耳咬下;
某厂子弟小学的一位临近退休的女教师,因失落难耐,着超短裙。
细高跟鞋,剃寸头、化浓妆,举止娇嗔夸张,目的是以此接近学生,结果适得其反……
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教师中患神经症的占10%以上,而在其它
职业人群中平均仅为2%左右。
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众中尚未普及,
致使患神经症的教师大多不被人理解,有的被领导认为是严重的
“思想问题”,甚至被当作是“精神病”来对待,把这些辛勤耕耘
的园丁无情地推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教师是知识分子,其心理活动相对比较复杂与隐秘。
经过长期观察,本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卑、失落心态严重。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教学环境时常
变化,许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最长的达15小时。
班级
学生偏多,一般在50——60人之间,有的教师要教两个班,学生达
百人以上。
而教师所获的报酬相对其劳动强度则偏低,导致教师心
理失衡,产生失落情绪。
很多教师跟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觉得
自己社会地位低,收入少,物质待遇不尽如人意,从而感到自卑。
2、精神过分压抑、紧张。
教师的劳动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
要以自己的德、学、才、识示范于学生,这种示范就是教育。
加里
宁曾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细的、
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的眼睛,在不断盯着他。
如此,在人们的眼里,教师被模式化了,不可逾越规范。
他们必须以严肃认真、一丝
不苟、刻苦耐劳、兢兢业业、诚实俭朴等形象展示于人,时刻检点
自己。
这种角色期望使教师心理长期受到压抑,精神经常处于紧张
状态,处事拘谨,甚至强制自己控制正常的需要和行为。
3、心理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教育超前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化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更使教师肩负着几代人的希望,目前的“减负增效”正是这种需要
的强烈反映。
随着小学入学高峰的下降,许多学校面临合并,城市
教师超编现象严重。
教师目前的学识能力难以满足新世纪教育之需,必须不断地进修充实,培训提高,否则将有淘汰出局的危险。
竞争
上岗、轮岗、转岗、下岗势在必行,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4、产生挫折感,嫉妒情绪突出。
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
教师的考核评优是一种必要的管理手段。
由于教师工作无法完全量化,指标具有不定性,各人评价的角度与看法不尽相同,而考核、
评优、晋升又都有指标限制,所以,稍有不当,有的教师就会觉得
不公正,主观挫折感油然而生。
各级各部门的检查、评估、验收名
目繁多,教师们整天忙于应付。
在各项评比中,有的教师相互猜忌、攀比、嫉妒情绪突出。
5、性格忧郁孤僻、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教师工作繁重,每天除
了上课,还得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
其中的大量工作是教师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许多教师每天接触
的人只有同事、学生、家人,很少有机会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由
此造成部分教师性格比较孤僻,产生忧郁情绪,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以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和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1.49%。
6、焦虑水平偏高。
一般来说,教师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来自内
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时常威胁教师的自尊心。
来自内部的因素往往
反映在教师对自身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上。
《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师感到“不足”、“困”的同时也伴随着担忧。
来自外部的因素主要反映在对教师工
作成果的评价。
教师面临着学生对自己是否认同以及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等问题,这些经常会使教师感到有危及自尊心的危险,从
而产生焦虑。
此外,有的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的脑力劳动,身体状况偏差,稍有年纪,各种职业病、慢性病便悄然上身。
有些教师个人生活不如意,影响着正常工作。
于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焦虑感便
常常侵袭着心灵。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
B
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
承受能力)。
他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
这个公式也同样适用于教师心理健康。
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据以上原理,原因有两条: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其一,工作繁重、压力过大。
教师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
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
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
人群要严重。
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在
教师中有37.5%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教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另有30%不易
与人相处,无疑,这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有关。
在我国教师工作繁重,压力过大,心理状况不佳的现象,更有其特殊的背景: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虽然“科教兴国”已成为基本
国策,但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经费来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面;临的
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极为艰苦。
据报道,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率达
31.5%,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现象。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
能力。
身心素质发生尖锐的矛盾,在如此重压之下,我们的教师怎
能忍受得了?
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是造成我国教师心理健医问题的主要因素。
其二,“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教师不仅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而且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据我们调查,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时担忧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常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j中动、
行为,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
规和苛求自己等症状,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
信心、好胜心常常被现实所挫伤,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
自我意象,扮演“红烛”角色:照亮别人,牺牲自己,他们没有自我,不要索取,只有无私奉献,久而久之,必然严重地损害自身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