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绝句的艺术成就

李白绝句的艺术成就

李白绝句的艺术成就【摘要】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写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如此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李白非同寻常。

李白的诗歌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特别是对于后世的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非凡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的独立人格、“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李白)”的凛然风骨、“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与山水自然冥合的潇洒风神,吸引无数士人。

前面已经就李白的诗词以及李白的交往谈论了李白的绝句。

不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精神境界上,李白的绝句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

但我认为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来评析李白的绝句与其人生境界。

也许会获得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效果。

李白的许多绝句充满了许多奇特的幻想,有的诗篇更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放大到同日月一般耀眼。

这与西方的尼采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正如前面提到的《把酒问月》,诗人探讨宇宙的许多事物的存在问题。

刻画自己神仙般的形象,将自己的本体放大到宇宙的层面。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程度。

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就是将自己的意识放大到无限的宇宙。

他认为认得宇宙化本身就是个性的张扬,一种对自我,对人的局限性的超越,他强调了人的意志。

这表明李白本身具有的反抗性和创新性。

这些都从李白的绝句中得到了体现。

读李白的诗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但当读完李白的诗,读完李白的人生之后,总有一种感觉萦绕在心中,常常让我为之不解。

后来有幸读到了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和《反抗者》。

明白了那种情感是荒诞感。

由于本人的浅薄,这里恐怕只能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关键词】李白绝句艺术成就西方哲学与李白这里还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下碎叶城的一个富商家庭。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写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如此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李白非同寻常。

李白的诗歌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特别是对于后世的文人,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的非凡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的独立人格、“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李白)”的凛然风骨、“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与山水自然冥合的潇洒风神,吸引无数士人。

如此一搜一箩筐的评价在此就说这么多吧!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他人,往往都是错误的。

然而我们还得努力地去理解,可幸的是我们还有很多李白的诗词。

虽然我们要讨论的是李白绝句的艺术成就,但究竟是先有李白,还是先有绝句呢,这恐怕也可称为鸡和蛋的问题了。

讨论李白诗词的艺术成就的论文和文章可能随便从哪里都是一翻一箩筐。

今日再评李白之绝句,实在不想人云亦云,倒是在大家唱闻得评论基础上再从几个西方的哲学角度来做了一番思考。

但吃螃蟹的人也可能被蜘蛛毒死。

所以咱不妨借了李白的勇气,实实在在地仰天大笑走一会。

还是从几个例子中来谈论一下吧!、一,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报负的人,如果他实现了他的抱负,恐怕我们的这位诗人就没有晚期那么多优秀的诗篇了。

但李白在政治失意前的作品到底如如何,还是找一篇来看看吧!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有这样的文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这种鸿鹄之志,长时间没有得到机会实现。

在公元742年,已是中年的李白终于有机会进京了,在进京前与家人儿女告别时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高歌,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诗的头联为我门绘出了一幅丰收喜庆的秋景图。

这种欢快喜庆的气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是几个进一步渲染欢快喜庆氛围的图特写。

李白被称为酒仙,对酒请有独钟,这是更是来了酒兴,“呼童烹鸡酌白酒”,已经开始为奉召欢庆了。

诗人的感情很是激昂,爸爸高兴,儿女即使什么也不懂,也被这种感情感染,连忙“嬉笑牵人衣”。

酒已喝上了,然而兴致起来,光喝酒可不行,于是借着酒兴拔剑起舞。

此时我李白马上就要施展宏图大志了,我的剑发出的光芒马上就赶得上你日月的光芒了。

于是通过一连串的特写,不仅将自己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表达的淋漓精致,而且表明了李白对这次机会是多么的重视。

接着诵完下一句,“苦”字一下子便将我们从刚才的喜悦之情中拽了出来。

高兴之余,悲从内心深处冒了出来。

想想自己已经四十二岁啦!所以恨不得马上骑上快马,进京面诏。

这一苦一快着实让我们体会了李白的期望之情了。

后面便是李白诗中常见的用典了。

诗人联想到《汉书.朱买臣传》里记载的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朱买臣早年不得志,他的妻子也嫌弃他,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取得汉武帝的赏识,升官当了太守。

李白借朱买臣之妻讽刺那些小看自己的人。

他以为自己此后便会扶摇直上,大展宏图了。

狂妄之情让人心瑟!到了最后这句流传千古的佳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高兴与狂妄的心情同诗人心底的抱负相互衬托,可谓相得益彰啊!本诗是李白在满怀希冀之前的作品,四十二岁的李白得到了可以施直展宏图的机会这件事本身在李白的一生中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感情跌宕起伏,一回三折。

在李白的七言绝句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李白被人称为诗仙,又有酒仙之称,人常说李白的诗有一半与酒有关。

不论此话对否,它都说明李白,诗,酒这三者在讨论李白时是不可分割的。

而且在我们小时候最早学的几首诗中就知道,李白也常常写“月”。

今天就将他们放一起来聊一聊。

在此选用了《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若此。

唯愿当个对就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作者用自己与月的关系来绘制自己的形象。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位神仙般的人物问了一些神仙般的问题,既然是神仙问的问题,神仙自己也未弄明白,我当然也明白不了。

只是这问题本身就含了许多韵味,细细解来,倒也耳目一新啊!问月亮几时来,大概在李白的那个时代,恐怕远比牛顿问苹果为什么掉下来让人不解。

也许天才们对那浩瀚无边的空间既存的事物,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追问与探求!“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当头一问,使诗人将手中的酒杯都停了下来。

可能醉意中得到了神的启悟,便问出这么一个气势磅礴的问题来。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是多么的难以攀登,这种距离赋予人的美好感觉是多么的强烈。

皎洁的月光吸引着无数人的心,让多少诗人文客心驰神往。

但她就是那么的遥远,可谓可望不可即啊!但在这样的不可及的遗憾心境之下,她又是那样的形影不离。

这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捉藏可把人折磨的难受之极啊!这句诗不仅用拟人手法赋予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既神秘又可亲的奇妙形象,还表现了李白对月的感情是多么的让人真挚与纠结。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对月色的描绘,用“飞镜”,“丹阙”作比。

一轮圆月从云中慢慢显现出来,颇有“半包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娇羞之态,这样的月亮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而下文更是对月的推崇之致“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竟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的不停地捣药,为的是什么呢。

碧海青天上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的寂寞。

语中对神物,仙女的同情,期间也流露了自己的孤苦情怀。

这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身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古人今人却不断更替。

说“今人不见古时月”。

已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今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

故二句造句备具重复,回环,错综之美,且有互文之秒。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却更古如斯。

后二句在前二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而人生之短的意味渲染的淋漓尽致。

前两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两句则转接到及时行乐上来。

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用其字面,流露出一种人生哲理和感喟。

没句“月光常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

从无常求常“常”,意味隽永。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回。

使我们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写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

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有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中也透露了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李白与月亮结下的不解情缘,知道在他仙逝的时候任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疑惑。

大家都说李白是追月而去,最终落水身亡。

这样的一种自我探求与毁灭的举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这种不解之情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心中蕴积。

究竟何种心境可以让人产生自我本体毁灭的举动。

这实在值得我们思考。

三,与李白同有盛名的诗人杜甫同样也是李白的好友。

杜甫受到了李白很大的影响,人的一生总是知己难逢,而像李白这样孤傲的人能算得上知心好友的人固然不多。

然而在公元七四四年李杜相逢了。

此间两人写了许多诗,现选取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又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伹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在公元七四四年被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间如故,来往亲密。

天宝四载,李杜重逢,同游齐鲁。

深秋,杜甫西区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的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

“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

李白多么盼望此次分别之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疼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在重门这座风景秀丽的山峦之上,寺院之内,潺潺溪水之畔,李杜经常在这优雅隐逸的胜地游览。

这在“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中完全被表露出。

“重有金樽开”的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有说明了他们在生活上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觉亲切之至。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

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境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名伹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