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从对五显的崇拜,到对华光的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的俗神风俗,到全国性道教的神灵崇拜。

众多的民间神明,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敬奉的神真,与原来的面目相去甚远。

文/李远国假“五显”之名的“五通”五显崇拜的日益兴盛,引起社会与民间的广泛关注。

于是,一些地方便假借五显之名,谓之五通,建庙设祠,鱼龙混杂,史称“淫祠”,而遭朝廷的打击。

对此“五通”、“五显”的区别,宋人早已辨析。

祝允明指出:“宋迪功郎、国史实録院编校文字胡升所作《星源志》,则疑《宋会要》不载姓氏,而推本于五气,亦近雅论”。

“又佛典则为华光藏菩萨之化,夫自执一者观之,以为神袛鬼判,然不相谋也。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胡升所论皂白之文,今仍可见:“本朝神祠,见《宋会要》,姓氏皆可考;惟此独无姓氏,何邪?升曰:莫之为而为者,鬼神也。

《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汉仪》:祠五祀。

《宋明堂图》:五方帝位于昊天之侧,从之以五人,帝五官神,皆五行真气也”。

“或者以五圣为五通,非也。

盖本朝政和元年正月,诏毁五通及石将军、妲己淫祠。

至宣和五年,适有通贶等侯之封。

前后十余年间,黜彼之邪,崇此之正,昭然甚明,尚可得而并论之乎?亦縁乡曲前辈,偶传会佛有六通、弟子五通之说,以启后人之疑耳。

”[《新安文献志》卷二三胡升〈题五显事实后〉,《四库全书》本。

]由此可见,“五通”自为“五通”,本与“五显”无关,此正邪必须明辨,以正视听。

关于“五通”的形象,多半带有“妖邪”之气息。

《龙城録》卷上载:“柳州旧有鬼,名五通。

余始到,不之信。

一日,因发箧易衣,尽为灰烬。

余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絶妖邪之怪,而庶士亦得以宁也。

”[《四库全书》本。

]郭彖《睽车志》卷五:“郡人素传有五通神,依后土祠为祟,瑶不胜哀愤,既敛火化,毕事,即具羊酒,诣城隍祠祷且讼。

”[《四库全书》本。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八《伍生遇五通神》:“嘉佑中,临川人伍十八者,以善裁纱帽入汴京”。

“一日,至保康门,遇五少年趯气球,伍生素亦习此,即从少年趯之。

少年见伍生颇妙,相与酬酢不已”,“问生本末甚详,饮罢,取笔写帖付生曰:持此于梳行郭家,取十千钱与汝作业。

生受之,系衣带间。

少年又曰:夜久矣,汝勿归,且随我至吾家宿,可也”。

“生唯,然心疑其言,未晓輙起,推二室户扉閲之,一室四壁,皆钉妇人婴儿甚众,一室有囚无数,方拷掠号泣”。

“及天明,乃在保康门内西大石上,甚怪骇,顾视笔帖,仍在。

遂持诣郭家取钱,郭如数与之,生自是谋运稍遂。

五少年,京师人谓五通神也”。

[《四库全书》本。

]故宋、元之际,已有士人官宦将“五通”视为“淫祀”。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卷七五〈张仲倩墓志铭〉:“君调缙云尉,治有声迹。

县有淫祀曰五通,人严事之。

岁旱,君遍祷群祀,不及五通。

吏民以为请,君不得已,强往,祷且卜之,巫曰:不吉,必无雨。

比归,雨大至,君笑曰:果然雨不雨,非妖鬼事也,而敢屡为变怪,以惊愚民?是不可不除。

即部吏卒焚灭其祠,捽土偶人投江中,岁亦大熟”。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绍熙刊本。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某一番归乡里,有所谓五通庙最灵怪,众人捧拥,谓祸福立见。

居民才出门,便带纸片入庙,祈祝而后行。

士人之过者,必以名纸称门生某人谒庙。

某初还,被宗人煎迫,令去不往。

是夜,会族人往官司打酒,有灰乍饮,遂动脏腑终夜。

次日,又偶有一蛇在堦旁,众人閧然以为不谒庙之故。

某告以臓腑是食物,不着闗他甚事,莫枉了五通。

”[《四库全书》本。

]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绍兴府轩亭,临街大楼,五通神据之,土人敬事。

翟公巽帅越,尽去其神,改为酒楼。

”[ 北京: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孔凡礼点校本第35页,1993年版。

]姚燧《牧庵集》卷五〈武陵县重修虞帝庙记〉:“五通为鬼,经礼无文,祠顾宏丽妍缛,其撤而资其材,为门五楹,殿三楹,行宇五楹,寝三楹,两序八楹。

为老子法者,李道昌主诸鍠钥,旦望祝厘,别为宫以居其徒。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从元末开始,各地的五通祠不断地遭到禁毁。

到了明代,伴随着佛道两教与其他宗教的日益兴盛,私建的寺观祠廊逐渐增多,对国家财政、社会控制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员进行毁“淫祠”活动,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风,解决“淫祠”存在和兴盛引起的各种问题。

所以,就出现了屡次毁、建五通祠的现象。

清代康熙朝,更是出现了著名的汤斌毁淫祠事件,他所针对的淫祠主要就是“五通”祠。

“五显”神袛的形象并无固定指代(资料图)“五显”神袛的形象与称谓“五显”神袛的形象,起初并无固定指代。

要之,盖为五行之精灵。

方回说:“五显王者,其五方五行之英气欤!始以九月二十八日降神,四月八日庆佛诞者,走庙下无虑百万众。

侯之神,实先后之。

端平二年乙未,饶州德兴县有请以侯辛卯歳于本县祁门阴扞常山草寇,旗甲金鼓,恍惚云际。

乃后所在疫而祷,旱而祷,雨而祷,虎害、火灾而祷,祷辄应,始封翊应将军。

嘉熙元年丁酉,两淮制置大使赵葵奏边境清,赖神力,别封护国忠翊大将军”。

“淳佑四年甲辰,徽州请加封为翊应侯。

寳佑二年甲寅,下新城县,赐敕额曰辅德庙。

五年丁巳,加封助顺为四字侯。

咸淳七年辛未,加封正烈为六字侯。

十年甲戌,加封广灵为八字侯。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六〈辅德庙碑〉,《四库全书》本。

]宋讷指出:“妙万物而宰元化者,莫大乎神。

神之为神,一阴阳五行之气,化化生生,默运于亭毒之表。

故其功用之大充塞宇宙,流行四时,泽加于生民,惠施于家国,有不可得而名言者。

祠而祀之,所以神其神,而报其成也。

惟五显灵顺之神,发祥婺源,齐威并灵,丕着一时。

”[宋讷《西隐稿》卷五〈敕建五显灵顺祠记〉。

]刘辰翁说:“物莫大于五行,天而星、地而岳,如指于掌,孰非自然?虽星与岳之有名,未有非人为之也。

故谓此五者,其初一人之身,亦可其存神合变者,遂以为五人、五姓亦可达,则古今六合为同气,不达则五藏冰炭,其形其色,且皆不可得而知也。

吾不能知五王之为人,而知其所以神。

所以神者,未尝不与人同也,遂以其神也,为灵于人,灵于我耶?”[刘辰翁《须溪集》卷一〈五显华光楼记〉,《四库全书》本。

]祝允明亦曰:“造化之数,五为大纪。

爰自三才,奠居而五。

行効用象,于天为五。

纬形于地为五物,丽于人为五德。

贯幽明而共彻,质鬼神而无疑者也。

五物之神,其在于上,为五天帝,所谓灵威仰赤,熛怒白招,矩汁光纪,含枢纽而配于人帝,所谓太昊、炎帝、少昊、帝喾、黄帝。

官神,所谓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其致一也。

”[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郑知微认为:“诸五通,乃魔鬼至灵。

其上部五通,乃金木水火土之气结成。

其中部五通,乃华光山川五岳之气结成,假佛威光,以号为神首。

中部灵官,为神至灵,号为仙圣。

其下部五通,乃草木之气结成,有木下之称,即依草附木而成祠宇,其神飞祸与人,而求血食也。

世有三雄通神,乃乾坤至灵者,曰雄威华光那吒也。

其神虽受命于神霄玉帝,而于人不能为害,但其性难定也。

”[《道法会元》卷二六七《泰玄酆都黑律仪格》,《道藏》第30册第642页。

]如此众多的人仕皆以五显为五行之精灵,犹如天帝、人皇、官神,乃宇宙之正气所化,而非淫邪之徒。

正因如此,道教很快便将五显纳入其神系,塑造出一位新的大神--五显灵官大帝。

历史上的五显神袛,拥有颇多的称谓,如“五圣”、“五相公”、“五显大帝”、“华光大帝”、“上善五显灵官大帝”等。

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众,十分崇拜五显神袛。

其后,道教将其纳入信仰的体系,并将其与华光大帝相融合,演变为一种全国性的信仰。

宣称玉皇大帝封其为“上善五显灵官大帝”,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

华光大帝画像(资料图)道教吸收五显信仰并塑造出五显灵官大帝的开始,当始于北宋徽宗时期,并有道法科仪传世度人。

其《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主将为“正一横天疾捉大将青面金睛威烈馘魔吽神灵官马元帅”。

他姓马名胜,字灵耀,号华光天王。

系南斗六星的斗口星化生的,所以称“斗口魁神、璿玑上将”。

职居火部兵马大元帅,“乃即是南方火中之精,火中之王,火中旺炁”。

而主法祖师则为“金门羽客太素凝神通妙侍宸林真人”,即神霄派高道林灵素。

序曰:“此法侍宸得之于石匣中,出传于世,感应如见。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76页。

]奉马元帅为主将的道法有几种,不同的道法中他的称谓与形象亦有差别。

《正一吽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马元帅,头顶蹙金罗花帽,身穿红锦鴈花袍,手执金枪金砖,足踏火轮,三头九目,显愤怒威猛像。

吽神考附咒曰:“仰启灵官都元帅,上清雷音不动尊。

显应横天号火犀,急捉三界邪魔鬼。

冠缠白蛇威赫奕,臂生金色势巍峨。

三头磊落现霞光,九目辉华腾煞炁。

雾锁蓝身光素彩,身披金甲散丹霞。

手持宝剑吐光芒,坐跨赤犀声吼哮。

撼动帝钟天地震,铃摇玉戟鬼神愁。

法印照处木精亡,神箭射时流星落。

怒发火鸦烧鬼庙,嘻飞铁索缚山魈。

八猖大将左右随,助道将兵前后卫。

执法将军从指顾,馘除凶恶济群生。

皈命一心今奉请,奉请吽神火犀神。

青面金睛现法身,闻今启请愿来临,拥护我今行正法,急奉北极紫微大帝律令。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83页。

]《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三十三天金臂圆光火犀大仙封山破洞都天大元帅正一灵官”,他三头九目,六臂,蓝身,“两手火铃火索,两手金枪金砖,两手斗诀仗剑,青面赤须,坚红发,蹙金罗帽,绯抹额,绦袍金甲,玉束带,天带绿吊澭ィ足踏火轮,白蛇绕轮,中吐火,背负火瓢,火鸦万群,部领十二员副将,乃南方火帝也。

荧煌之炁结成形,一为天罡大圣,居辰巳之方,一为正一灵官,居于午位,一为朱明大神,居于未宫。

故在天名已午未,南极也。

在地东西南。

在人为心肝肺。

在炁为呵嘘呬。

元帅本无姓氏,南方属午,午属马,故借马字为姓。

午上月是胜先,故以此字为讳,字德先。

”[《道法会元》卷二二四,《道藏》第30册第392页。

]《火犀大仙马官大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上清正一火犀大仙南极灵官金睛馘魔威烈马元帅”,他“青面獠牙,金睛三目,坚红发,赤须鬓,红袍风带,头顶旋金帽,白袴,绿靴。

右手执金枪,左手托一二角金砖脚踏火轮,腰下白蛇一条,口吐火焰背负火瓢,有火鸦在内。

”[《道法会元》卷二二五,《道藏》第30册第401页。

]《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的马元帅,被称为“主将斗中魁神灵官”,其形象为“青面三目,天丁冠,红锦袍金甲,仗剑,足踏火云。

”[《道法会元》卷二二六,《道藏》第30册第405页。

]这些形象或威猛愤怒,或天人慈祥,皆依所行道法而显化,“怒而金睛,光赫可畏;喜而玉貌,美特非常。

奉法之士谨而行之。

” [《道法会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册第37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