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层面,一个是身心发展层面。

0-12岁孩子处于成长中的基础性阶段,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常大。

再好的老师和学校,也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国内有一本畅销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想要强调的就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我感到这个题目对老师的作用有失公允,也许换一个说法更客观,那就是“好父母就是好老师”。

好父母不但关注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开发,而且有很强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将教育贯穿于生活中的细节和机会。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长不等人。

父母工作、事业再忙碌,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身心发展中所需要的关注和扶助。

亲子关系是一条链子,需要父母细心维护才能不脱节。

当我们事业和工作繁忙紧张时,容易忽略了孩子,只要孩子身体和功课还可以,在学校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就算了。

其实,当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减少,亲子关系就会出现潜在的问题。

亲情是在关心、爱护、理解中建立和维护的。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等到父母有空、有闲、有钱再去关注孩子,就已经错过了他们成长中最需要的时刻。

经常听到过来人父母谈对孩子的内疚,当孩子小的时候太忙,对他们关心太少,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有些事情错过就错过了,难以弥补。

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无论多忙都要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要忙得松开了牵着他们的小手。

⏹家庭教育贯穿于生活中,孩子具有良好的家教是长期努力的成果。

培养孩子的情商(EQ)跟开发他们的智力(IQ)同样重要。

父母的言行身教、生活的环境氛围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任务,童年和少年时期,孩子身心尚未定型,是施以教育的关键阶段。

有些父母效法孟母三迁,务求让孩子进入好学校,体现出重视知识型教育的一片苦心。

不过,对于建立家庭教育氛围却没有同样的重视。

孩子的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的态度,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因为事实证明,要在社会上成功,EQ往往比IQ更重要。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父母要了解才能理解,要理解才能采用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

因此父母也要不断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当孩子的阶段,但是不等于每个父母都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子女教育中,有时候觉得孩子不听话、故意作对,用尽办法、耗尽耐心都无效。

如果大人能多了解一些孩子的阶段性生理和心理特点,就会增加对他们的理解,减少盲目的尝试和冲突。

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个难题,都需要父母去学习解决,不但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

⏹和谐的家庭、愉悦的关系,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重要条件。

家里成人之间对家庭教育的观点不同,要多沟通,互相尊重,达成共识。

家长们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孩子问题、比较差异,更要切忌在孩子面前激烈争执和意气用事。

负面言行会给孩子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事的态度。

从心理学家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知,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以后他们的家庭和谐快乐的机会也比较大。

孩子的思维比较单纯,大人的激烈争执和冲突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阴影,严重的话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卑、对人不信任和行为偏差。

⏹父母将孩子视为附属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管教孩子,已不适合强调个性的现代开放社会。

无论孩子在什么年龄段,都是一个独立个体,要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不强加大人意见,建立起一种良性沟通的互动关系。

成功的父母要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和教练,而不是指挥官。

千万不能用“我生你、养你,就有权管你”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这种将孩子视为自己从属品的观念,将会以管代教,导致两代人之间发生很多冲突,影响亲子感情。

最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父母是,孩子不但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材,而且跟父母之间保有亲密感情。

⏹美国和中国文化、传统不同,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也有很大差异。

第一代华裔本身是在中国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成长,第二代则是在美国文化氛围中成长,怎样融合中美的优秀教育传统方式,怎样解决观念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家庭和父母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

第一代海外华人家庭,父母跟孩子在中美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

幸运的是,得以了解、接触和对比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是,夫妻之间、上下两辈之间,难免因为对孩子教育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出分歧和争执。

在这种情况下,本着大家都是为孩子好和尊重彼此的态度,互相之间多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做法,分工合作,共同努力达成教育愿望。

⏹童年、少年时期的才艺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同时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活动,培养起广泛的兴趣。

除非孩子在某个方面显示出天才和特殊兴趣,需要着重栽培,否则不应过于侧重单科或某项才艺。

均衡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比成为尖子更重要。

知识面宽广与基础扎实,是日后孩子在某个领域求精求深的坚实基座。

如果我们以身心发展为目标去看待孩子参加的各种才艺活动,心态会放松很多,不让赶进度的心情给自己和孩子造成很大压力。

比如孩子学钢琴,通过手指的运动和反映刺激脑部发育是主要收获,考到第几级反而是次要的。

一个人最容易成功并享受快乐的职业、才艺,是跟他的天份与兴趣有关,而且天生的成份很大。

父母与其将自己的愿望加在孩子身上,不如提供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活动,从中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有天份和兴趣,再来扬长避短地栽培他们。

⏹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值,是影响到家长教育心态的最大因素。

真正爱孩子,要以培养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为目标,而不是以出人头地为目标。

孩子在自由玩耍中不仅能享受童真乐趣,也能增进创造性思维和协调性,因此不要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排满,让学习压力挤掉了孩子的童年快乐。

钢琴家朗朗在自传中提到父亲为了迫使童年的他疯狂练琴,采用了甚为极端的态度和手段,一度让这个开朗懂事的孩子产生极端厌恶,甚至想用伤害自己手指的方式去逃避父亲的逼迫。

朗朗描述的情景让人极为同情和心疼,可想而知这种心灵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虽然朗朗终于出人头地了,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能如此幸运,如愿以偿,或者是达到父母希望看到的目标却付出了两代人感情破裂的代价。

虽然朗朗成为了著名钢琴家,可是他的童年记忆却是充满痛苦和挣扎,并不快乐。

⏹鼓励孩子跟自己比,设定自己的进步目标,避免以别的孩子为自己孩子的追赶目标。

父母在表扬其他孩子的时候要小心对孩子带来压力和自信心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没有最好的标准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亚裔孩子流传着一些讽刺父母的段子,创造了一个名词叫“Asian Mom”(东方母亲),意思是东方母亲都具有一些共性,其中包括聚在一起喜欢比较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绩总是精益求精、对名校看得很重要,等等。

我们确实应该反省一下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和压力。

⏹创造力是核心竞争力,有创造力的孩子才能适应时代变幻与环境变迁。

要着力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创造力的培养 – 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尝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造就人才。

在座有不少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和主管,很多人有过面试新员工和寻找人才的经验。

在我们招聘新员工时,除了看专业技能之外,还会着重看应征者的综合素质,比如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教养,自信心和进取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

这些也就是我们要让孩子建立的,为进入社会准备的综合素质。

国内曾一度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

可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全球化竞争的趋势,科技发展的速度,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多变的大环境。

我们做父母的心态要改变,不能寄希望于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作为生活保障。

要更注意让孩子扩大知识面,培养创造力,增强沟通力和应变力,这才是孩子未来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谈谈我的新书《我在美国当妈妈》。

在新书发表的这个时刻,我要感谢的人很多。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先生张海明和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在孩子教育上将会有更多的酸、苦、辣。

这本书里大部份的照片是张海明拍摄的,我们经常讨论孩子教育的问题,形成高度默契,是一曲和谐的二重奏。

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华人》杂志社长马平,她开辟的教育专栏“妈妈手记”给我提供了一个与读者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同时促使我提高了写作的严谨性,因为写给自己看跟写给读者看是不同的标准,要对得起关心和支持我的读者朋友。

更需要感谢的是众多朋友和读者,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候,曾经想过放下这个每月一篇的担子,是读者的热情反馈和鼓励,让我欲罢不能。

从原始的动机写给自己孩子,给他们留下成长足迹,到现在越来越感到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希望推动融合中美文化传统的教育观念,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成长得更出色。

这就是我同意在国内出版这本书的动机。

在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发表过的“妈妈手记”做了一次回顾。

实际上,我也是跟随孩子一同成长的,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过去一些还不清晰的事情和问题现在有了答案,比如我们家弟弟为什么对漂亮女性特别注意,为什么不愿意吃饭,还有一些儿童心理现象。

所以我在新书中做了一些补充和提升。

希望这本书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更多的爸爸妈妈能及时记录下孩子成长中的故事和思考,在《华人》的教育专栏园地跟大家分享。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父母跟孩子都有快乐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