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外人》观后感

《局外人》观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是法国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

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世界来说是无知的、无能为力的,因此便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不加理睬,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被奉为存在主义文学的领袖之一,与哲学家兼作家让-保尔·萨特齐名。

而一部《局外人》,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小说主要表现一个小小职员默而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立场。

他是个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毫不关心的人,他对母亲的去世、情人的求爱,甚至自己因为莫名其妙地杀了人,被判了死刑都无动于衷。

通过小说,加缪试图阐明世界是荒诞的,人的生存状态也是荒诞的观点。

“局外人”默而索的寡言,冷漠,孤僻,直至愤怒,都是他对环境的自觉反应。

他不想用社会的惯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我们可以把他看做自然人、野蛮人、荒诞的人、低能的人,也可以把他看做现代人、成熟人、理性的人、清醒的人等等。

他的面目看似清晰,但是却又很模糊。

这也正是本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主题、人物、内容、叙事方式上的含混,来使得《局外人》变得扑朔迷离,意义无穷。

《局外人》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然而,那却好像是在我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结束,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

这种叙述缺乏抒情的意味,只是随着默而索的内心自发的流露,并不怎么连贯的行为之中给人以一种断断续续的荒谬之感。

在他眼中,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毫无意义,不可理解的。

对他来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海、阳光、汗水、泪水,而大自然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而他的感觉却仅仅是“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那把刀刺眼的刀锋总是隐隐约约地对着我。

滚烫的刀尖穿过我的睫毛,挖着我的痛苦的眼睛。

就在这时,一切都摇晃了。

大海呼出一口沉闷额而炽热的气息。

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

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

枪机扳动了……”就这样,他杀人了。

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局外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即使连杀人都是这么的莫名其妙的默而索。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阿拉伯犯人代替了他的“朋友”,社会的意识代替了他自发的意识。

死亡的前夜,默而索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自己生之世界的荒谬,但仍旧幸福。

而司法机构却一直以其固有的逻辑思维,利用被告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把被告虚构成一种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

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而索想象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冷血动物”。

在整个案件中,司法机构似乎根本不注重这个案件,而是千方百计去调查他的过去,把这个杀人案件和他的母亲的死,玛丽和他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不知不觉中让读者对默而索却增添了一份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增加了一份憎恨。

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认为,默而索其实没有罪,犯罪的是司法机构,更确切的说可以是那个法庭和那些检察官。

默而索把自己作为“局外人”,蔑视宗教、蔑视社会,蔑视死亡,甚至蔑视一切的傲然态度,正是对30~4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揭露和反抗。

这种反抗在当时虽然看起来是消极的,然而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二战爆发后西方社会中蔓延的对世界感到不安和绝望的心理,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加缪说过:“人在宇宙中地位是毫无个体意义的,只有“荒诞”而已。

如果这样说,默而索无疑成为了“荒诞”最好的代表。

而正是这种荒诞,揭示出自由、责任和苦难等层面上所发展起来的道德面貌是多么的重要。

这也正是加缪要给我们带来的最终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