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与《局外人》
名言
名言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我们宁肯避 免与他们往来。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 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因此,我们并不希望 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在我们的 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我们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的空虚感确是一种流放之感。一种 明确清晰的情绪,一种焦心的回忆之箭,一种荒诞不经的 妄想,不是妄想年光倒流就是相反地妄想时间飞逝。 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才值得一过。 我始终不理解,到什么程度人会感到日子是既长又短的。 日子过起来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居然长到一天接一 天。它们丧失了各自的名称。对我来说,唯一还有点意义 的词是“昨天”和“明天”。
名言
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阳光 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 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着伤痛活着。人消除不 了世界的荒谬,但能尽可能地享用你现在拥有的一切。 我明白我不能永远做局外人。因为终有一天你要被曝晒在烈烈阳光下, 阳光如锋芒催逼着你,你如若不开枪打破这平静,就要被打死直至永 远平静。而我一定要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选择。所以我得回来。 我无保留地爱这生命,愿意自由地谈论它,因为它使我对我作为人的 处境感到骄傲。然而,人们常常对我说: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不,确 有可以骄傲的东西:这阳光,这大海,我的洋溢着青春的心,我的满 是盐味儿的身体,还有那温情和光荣在黄色和蓝色中相会的广阔的背 景。
名言
旅行剥夺了我们的隐身所。我们远离家人,远离母语,离 开了所有的支撑点,被剥下了面具,我们浮在了自身的表 皮之上。但正因为自己感觉到心灵上有创伤,我可以让每 个人,每件事,都恢复奇迹的价值。 矛盾就在此,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事实 上,人们依恋这个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离开 这个世界。他们远非要忘记这个世界,相反,他们为不能 足够地拥有这个世界而痛苦。 一方面,人们固执地混淆婚姻和爱情,另一方面,又混淆 幸福和爱情。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这就是 为什么有时候婚姻是幸福的,尽管没有爱情比拥有爱情更 为经常。
可以这么说,他就是这不可能的确证的化身。只要稍加阅读和思考,人们就会 碰到他紧攥在掌心的人的价值问题:他经常对政治行为提出怀疑。要么改变它, 要么反对它:总之,这对于构成精神生活的紧张状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近几 年来,连他的沉默也具有讲究实际的面貌了:这位荒谬的笛卡儿主义者拒绝离 开道德说教的安全地带,踏上没有把握的实践的道路。我们猜度他的心思,也 猜度着他闭口不谈的那些冲突:如果仅就道德而言,那么这道德同时既要求叛 逆也要求遵从。 我们一直等待着,必须等待,因为必须知道:无论加缪可能干些什么或作出何 种抉择,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的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 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不过我们也许可以说已经知道并且理解了他的历程。 他完成了一切——整整一番事业;而又一如既往,一切都有待于完成,就像 他自己说的:“我的事业就在我面前。”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的死亡特别 骇人听闻,是因为人类秩序反被不人道的事物所废除。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 表作之一,堪称 20 世纪整个西方文 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 “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 - 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 的关键词之一。阿尔贝·加缪的《局 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 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 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 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 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 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人道主义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 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的神话》和《局外人》 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 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 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 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 这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 体现尊严。加缪在假设西西弗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 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 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萨特是思辨后的结论,加缪却是激情洋溢的 独断。
《鼠疫》讲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 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 原来过着委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著黑市 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了城 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 每天都只是过著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 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被困在城中的人 民,朝思暮想着住在城外的亲朋好友。一位 到城公干的记者被迫过著无亲无友的生活, 只有寄望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角里厄医 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 莫逆之交。不过,他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 生死未卜。
存在主义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 己多次否认。以《鼠疫》为例,《鼠疫》是存在主义作家 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最有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 品。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不象让 - 保罗·萨特和海德格尔的 那般艰深,至少在这篇小说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加缪认 为世间的混乱和荒谬是必然的,人作为一种存在,是没有 他的必然的意义与目的的。在故事中,加缪描写了一个神 甫的两次布道,从而否定了宗教可以带来的意义。他通过 主人公的态度表明了一个人面对虚无的人生的态度,就是 以爱情、友谊和最重要的——同情心来充实内心。存在主 义本身就否定了“意义”,把人放逐到了荒芜的沙漠。可 是和这种哲学相反,存在主义哲学家往往都是“良心”的 虔诚追随者。
作品风格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 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 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 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 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 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 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 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 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他和我之间发生过争执:争执,这并没有什么——即使我 们再也不见面——而这恰恰是我们在这个狭小世界里互不 忘却、共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这并不妨碍我经常想到他, 在他阅读过的书报的篇页里感到他的目光,并且自言自语 说:"他会怎么说呢?他此刻在怎么说呢?"
随着事件的变迁和我情绪的不同,有时我认为他的缄默过于谨慎,有 时又认为他的缄默非常痛苦。他的缄默,就如热和光一般,是一种日 常必需的特质,不过是一种人的特质。人们可以同意或反对他的思想, 他在自己的作品——尤其是那部最优美也最不为人所理解的 《堕 落》——中所透露的思想;但人们在生活中总要体验这种思想。这是 我们的文化所特有的一种奇遇,一种运动,人们一直在试图猜测这运 动究竟包含哪些阶段,何时才是它最后的终结。 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 在我们这个世纪,须知正是这些醒世作家的作品构成了也许是法国文 学中最富有独特性的部分。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 放荡的人道主义,同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 但是反过来,通过他顽强的拒绝,他却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心,与马 基雅维利的信徒们和现实主义的金犊偶像的崇拜者们背道而驰,确证 了道德行为的存在。
阿尔贝·加缪
严肃的 荒诞派 入戏的 局外人
生平经历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 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荒 诞哲学”的代表。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城,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成为“年轻一代的良心”, 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数突破千万册。他于 195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 年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 逝,年仅47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联问题最终成为萨特在这 条线路上的滑铁卢: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 萨特在接受采访时当即宣布了自己的反对态度, 并且在其刊物《现代》上推出关于匈牙利问题的 专题,成为他和党派之间断绝关系的独立宣言。 萨特承认,在这之前,他“封闭了一切道德观念” 和自我判断,而如今的自我回归让他欣喜。20世 纪70年代以后,萨特谈到他在50年代是如何克服 甚至压制早年的“道德主义”的,说那一切都是 为政治现实主义让路。其实,萨特早在戏剧《肮 脏的手》中,已经表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剧中 描写党棍路易斯等人的粗暴和手段的卑鄙,实际 上是对历史现实的批判。“匈牙利事件”是一个 极限,他不可能允许自己矛盾下去。在以后的许 多历史事件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他为 一切受压迫者说话,“成了一个观点举足轻重的 道德在场者”。这就是说,他在道德人性的点上, 与加缪殊途同归。然而,他和加缪都没有丝毫和 解的意思。
主要作品
《西西弗神话》的副标题就是《论荒 诞》。不断地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认 识到自己命运的荒诞,他用无休止的 努力默默地进行反抗,用成功的希望 支持着自己,在痛苦之中成为荒诞的 英雄。加缪指出现代人的生活单调之 极:“起床,有轨电车,4小时办公或 工厂打工,吃饭,有轨电车,又是4小 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 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 六,同一个节奏,顺着此道走下去……” 现在的工人天天从事同样的劳动,实 际上也是同样荒诞。直到有一天人们 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时,荒诞感 也就随之产生了。
作品年表
作品年表
萨特为加缪写的悼词
从半年前,直到昨天,人们还在揣度:他将要做什么?因 为他被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所困扰,曾暂时选择了沉默。 但他属于那种罕见的人,他们迟迟不作选择,可一旦作出 了抉择便忠贞不渝;对这种人我们完全可以等待。总有一 天,他会开口的。我们甚至不敢贸然对他未出口的话稍加 推测。但我们相信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随着世界的变 化而变化:这就足以使他的存在始终富有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