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处在1957”,被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
他赞美西西弗这个抗拒荒谬的英雄。
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二、加缪的生命意识加缪是一个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
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
尽管萨特和加缪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
在加缪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
1、“2.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这条道路。
”这和西西弗斯不停地推动巨石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天又一天重复着一种无效又无意义的活动。
这便是荒谬。
在这荒谬的世界里,生活是无意义的,没有希望的,人都只是缓期的死刑犯。
但加缪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们装作视而不见或逃避,而是直面荒谬,寻求真正的生命。
真正的生命是不屈从荒谬的。
真正的生命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生命的过程便是生活,怎样去生活便是怎样对待生命。
加缪珍惜生命,所以热爱生活,所以不会敷衍生活。
他所追求的是真实地生活。
而然,在荒谬的世界里,真实早已远离。
人们习惯生活在谎言和虚伪中,一旦真实出现,会破坏他们现存的,打破他们的面具。
人们视真实为毒蛇猛兽,一律驱赶扼杀。
如此要真实地活着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3、“反抗使生命有了价值”荒谬的世界里没有希望,没有上帝,清醒的荒谬者们要真实地生活,就要拒绝现存的世界,以挑战的态度对待荒谬: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反抗使生命有了价值,它贯穿着生命的始终。
《局外人》和《西西弗的神话》的反抗是意识上的反抗,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或真实地生活,而到了《鼠疫》,反抗便是以行动的形式出现,且已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体的反抗。
鼠疫的发生,直接威胁到了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都起来反抗,才能战胜鼠疫,扞卫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尽管他们各有不同的反抗形式,是句话是“想:有哭,尤其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
这就是那个看起来对母亲饱含深情的默尔索么?可是不止于此,当名声不好的邻居要惩罚自己的情妇,求他帮助写一封信,他竟答应了。
老板建议他去巴黎开设一个办事处,他毫无热情。
对于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他说:“很脏。
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对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无论什么都行。
最后,他迷迷糊糊地杀了人,在法庭上他一点也不关心法庭对自己的审判。
在就要被处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他大概觉得这还不够,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默而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着于瞬间的人生等无疑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荒诞,这个存在主义作家们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局外人》正是荒诞人生的一幕。
默尔索也是西西弗斯的兄弟。
四、“局外人”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有着双重性格:一方面,他看破红尘,对于人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在努力适应他的环境,追求眼前的希望和鼻子底下的幸福,正象西西弗斯的反抗一样。
(一)“人与生活”的分离1、主观的“局外”“所谓“2”、“尽其可能地生活”的人。
默尔索在看似单调却很真实的生活里活着。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让默而索而到幸福的他一直在反抗。
谁也看不到默尔索的认真。
认真考虑老板的想法,认真感受女友,认真地观察街上的行人、天气、时间,认真地听邻居讲话,在狱中认真地回忆。
所有的感受异常真实完全不受外界暗示和形式而转移。
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满足于那些曾经有过美好内涵而现在虚有其表的形式,不愿被替代。
默尔索,与其说他站在局外看荒谬的世界,还不如说他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消解人生的意义,而他的消解方式就是反抗。
他才是真正的反抗者,反抗是对荒谬、痛苦和不公正的抗议,只不过他反抗的方式不同于别人,他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
默尔索始终坚持他的真理——真实地生活,“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
沉默是他感到存在的真实,是他对这荒谬的世界的反抗。
这种沉默固执,不妥协,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都不变。
五、《局外人》的艺术特色1、冷漠的叙述笔调《局外人》在艺术上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冷漠的叙述笔调,这种冷漠实际上是主人公默尔索内再说,我从我的思考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我总是想到最坏的一面,即我的上诉被驳回。
“那么,我就去死。
”不会有别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事实上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关系不大,当然喽,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别的男人和女人就这么活着,而且几千年都如此。
总之,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反正总是我去死,现在也好,二十年后也好。
……假如要死,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
对死都无所谓,真可谓超脱到了极点。
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罗兰?巴特把这种叙述笔调称之为“零度写作”。
所谓“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
这种排斥了主观情绪和感情的叙述调子显然更有助于加缪表达他的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2、对照手法的广泛运用为了表现和描写人对现实的“局外人”的态度,作者在作品中广泛使用了对照的手法。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重对照。
第一重是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
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喜欢为他的人物设置一个最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规定情景,然后再集中笔力表现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
《局外人》的作从客贝莱“因为重感人物是玛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同默尔索发生了对照。
玛丽的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
她一再问他爱不爱她,愿不愿意同她结婚。
“她认为结婚是一件严肃的大事”,对于他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无所谓态度,她心里是很难过的。
当他被捕以后,她常来探望他,鼓励他“不要心急,要盼望”,嘱咐他“注意自己的身体”,并且表示等着他,等他出狱之后好结婚。
在审判时,她出庭为他辩护,说他“绝不是一个坏人,没有办过任何坏事”。
可是,默尔索对于玛丽的爱,更多的是生理上的需要,是逢场作戏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
两相对照,默尔索的缺乏热情和责任感就被映衬得十分突出。
第三个人物是辩护律师,他对默尔索的案子,对默尔索的命运,反而比默尔索自己更关切。
为了准备好辩护的理由,他不厌其详地询问默尔索情况,指教默尔索如何行动,陪默尔索出庭受审。
相比之下,默尔索对自己的生命就不太关心了。
他不仅对律师的询问敷衍塞责,而且对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也认为大可不必。
当律师口若悬河地为他当庭辩护时,默尔索只想睡觉,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听街上小贩吹喇叭的声音,想玛丽穿连衣裙的姿容,俨然是一个局外人。
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映的对照。
默尔索在奔丧中,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觉,而缺乏应有的悲痛心理。
守灵时他只想睡,想吃,想抽烟,还嫌灯光太刺眼;送葬时,他掏出手帕来当扇子,观察天空、田野和人的表情,盼望快些结束好赶回城里休息。
对于恋爱,默尔索也是生理的需“当然3但是普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到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地就达到了,西西弗斯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向山下走去……”。
西西弗斯不可能将岩石推上山顶,但他永远处于对命运的反抗之中。
加缪曾说”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神话》被称为《局外人》的哲学读本,而西西弗斯则是默而索的抽象化形象,默而索的本质便是西西弗斯,而默而索的幸福也正是西西弗斯的幸福。
西西弗斯永远不可能将岩石推上山顶,他永远处于命运的戏弄之中,但却永远保持着反抗。
命运让他受荒谬的摆布,他却直面荒谬,漠视荒谬,他不会去乞求神的恩赐,也不逃避这无休止的较量。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而加缪则说”我反抗故我们存在”。
存在使人幸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主体性是一种幸福。
默而索发现的正是这种幸福,他一直处于反抗荒谬生活的斗争中,直到生活的最后一刻。
4、近似白描的心理描写《局外人》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
比如:默尔索在参加母亲葬礼前,内心的感觉是混乱、矛盾的。
“养老院离镇上还有两公里的路,我只好步行去了。
我真想立刻见到善,有时甚见眼睛,只看见一堆皱纹中间闪动着一缕浑浊的亮光”,写送葬的车“长方形,漆得发亮,像个铅笔盒”,默尔索回答女友玛丽关于“结婚是件大事”的询问,仅用了一个字——“不”。
简约其实是高度的凝练,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在这一方面,加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