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庄严——宗教雕塑》课堂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型:美术鉴赏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通过对四大石窟及晋祠泥塑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宗教雕塑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善于纵向、横向比较,与相关学科联系,掌握鉴赏宗教雕塑的方法。
(二)审美情感的需求:
1、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通过对长清灵岩寺泥塑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家乡优秀的艺术遗产,从而更加热爱家乡,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对教材结构的把握与补充:
1、宗教雕塑包含的内容及相关题材。
2、介绍佛教造像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石窟寺兴盛的历史根源,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石窟寺的艺术成就。
3、佛教雕像的造型艺术演变特点。
(分魏晋、唐、宋三个阶段分析,宋代以学生熟悉的山东长清灵岩寺泥塑为例赏析)
4、民间传说与神话雕塑。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中国四大石窟雕塑的艺术成就以及各历史阶段其呈现出的
整体造型规律;
2、长清灵岩寺泥塑的艺术特点。
难点:1、佛教在中国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原因,大约在什么时期?为什么?[分析: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从东汉的瓦解到李唐的统一这四百年间整个社会总的来说是长期处于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动乱之中,曹魏时期“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诗)。
西晋八王之乱后更是“白骨蔽野,百无一存”(《晋书-贾疋转》)。
南北朝显赫一时的皇家贵族经常刹那间灰飞烟灭,下层百姓的无穷苦难更不待言,他们为了逃避兵役和剥夺,便只好抛家弃子,披上袈裟,“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魏书-释老志》)生命宛如朝露,身家毫无保障,命运不可捉摸,生活无可眷恋,为什么会这样?这似乎非理性所能解答,也不是儒家孔孟或道家老庄所能说明。
于是佛教便走进了人们的心灵。
]
2、中国的佛教雕塑为何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
[分析:从北魏到唐、五代,曾发生过几次统治阶级毁灭佛法、佛像的事件。
石窟寺较庙宇、宫殿在战乱中容易保存,得以留存下来。
]
3、中国佛教雕塑造型的发展演变特点,其原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陵墓雕塑知识,巩固对雕塑分类、艺术特点等知识的掌握,再点明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为主,导入
课题: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三)讲授新课:
1、宗教雕塑的题材内容:
先让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中国古代有哪几种宗教?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哪种宗教?再考虑宗教雕塑顾名思义应该是反映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宗教雕塑的题材内容。
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再指出中国古代宗教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而现存的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佛教雕塑为何以石窟寺雕塑为代表?中国最著名的石窟寺有哪几个?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
2、各石窟寺的艺术成就:
先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简述对各石窟的了解,再向学生展示四大石窟的图片讲解其产生发展及各自的艺术特色:
a、敦煌自西汉时就成为东西方的交通枢纽,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我国中原文化的汇合地,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美术馆”。
b、云冈石窟始凿于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
“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c、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
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被誉为“中国彩塑博物馆”。
d、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
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学生先比较然后思考:四大石窟大都开凿于什么时间?为什么时间会如此集中?结合历史谈谈其中的必然联系。
3、佛教雕塑艺术形象的发展演变过程:
先让学生比较以下两幅图:
在外形上有何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从图形的比较上可以看出此佛像受到希腊造型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古希腊亚历山大二世东征曾到过印度西北——印度犍陀罗文化和希腊造型结合——佛教传入中国,早期造型印度佛像样式
浓厚,中国化倾向不明显。
魏晋时期:
以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佛像图片和学生共同探讨其造型的演变:早期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结合魏晋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某种病态的瘦削身躯,
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
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
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
”
得出魏晋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
魏晋时期塑像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
a、魏晋以理想胜(天上人间脱离人间、高高在上)
唐代:
再以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为例,让学生将其与云冈石窟大佛形象对比,讨论得出唐代佛像造型特点:唐代塑像以健康丰满的形态胜出。
多了几分人情味和亲切感,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象征权威主宰的神灵。
造型明显中国化
b、唐代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以二者结合胜(天人和谐)
宋代:
以长清灵岩寺罗汉泥塑为例,先让学生自己谈对家乡这一优秀
佛教雕塑的认识,再通过图片前后对比得出:宋代雕塑造型的
特点:神的形象已经完全人间化、
世俗化。
比唐代更为写实,更
为逼真,更为具体,更为可亲甚至可昵。
它不是思辨的神(魏)
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
造型更为中国化。
(思考:佛像自古至今造型不断中国化的内涵、目的?)
c、宋代以现实胜(天人合一人间化、世俗化)
4、道教雕塑及民俗性宗教题材:欣赏二十八星宿像及晋祠圣母殿仕女彩塑图片,让学生深刻领会其艺术构思和精妙的个性刻划,逼真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不得不令人惊羡和叹赏。
同时,这组精彩雕塑也让我们得以对宋代雕塑艺术和宫廷服饰礼仪制度等一饱眼福。
5、课堂小结
(三)结束教学,师生再见
欣赏拓展:
1、讨论济南千佛山现代佛像雕塑与古代相比其价值、艺术性、用途方面的变异。
魏唐宋
2、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大明湖北极庙道教泥塑和灵岩寺泥塑,比较其造型特点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宗教雕塑一、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内容特点:
三、佛教雕塑
艺术形象
的发展变化:
魏:以理想胜(天上人间
脱离人间、高高在上)
唐: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天人和谐)
宋:以现实胜(天人合一
人间化、世俗化)
造
型
不
断
中
国
化
的
过
程二、石窟寺雕塑的艺术成就
四、道教雕塑及民俗性宗教雕塑
教学反思:
1、本课尝试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
通过引导,在联系与思考中由学生主动得出结论,突出
学生主体地位。
2、引入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长清灵岩寺泥塑、大明湖北
极庙泥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判断、辨别,
提高其审美素养,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3、如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能够将室内课堂与室外课堂有
机结合做得还不够,应进一步思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