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岳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望岳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望岳》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

学习本单元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习这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我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词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点拨、讨论赏析等方式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意,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品析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朗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自主学习法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文本教案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是山,风景秀丽)
2、是的,从这几张图片可以感知我们的国家山河秀丽。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最有名的当属“五岳”。

有句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

而在五岳之中谁最有名呢?(泰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泰山的诗歌——《望岳》。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他们对所学诗歌的期待。

二、目标展示,学生齐读。

三、自学检测
1、简介作者
多媒体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示,学生在教师要求下进行抢答(答对得1分,答错不扣分)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展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诗人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锁定他们的注意力。

2.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学生了解即可。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如何学习诗歌呢?我们的方法还记得么?
第一招:解题读诗
1、解题: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望”:是远远地看,“岳”: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男女生互读
(3)师范读
(4)全体学生齐读。

第二招: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大组找代表各说一句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对初中古诗学习的要求是能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

五、合作探究品味诗情
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2、本诗哪些诗句是写景?描写了泰山的哪些特点?(可以抓关键词或修辞角度分析)
3、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都从哪些角度望泰山的?
明确:(1)以“望”字为线索贯穿全文。

(2)首联:运用设问,写远望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整体形象
颔联:写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把泰山写成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表现出在泰山面前深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尾联:写诗人心底的愿望
4、名句赏析:诗歌语言精炼,蕴含哲理。

你能找出含有哲理的诗句并赏析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感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既可以互相启发,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再次感悟诗情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完成填空,进行小结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总结他们所学到的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情感。

七、课堂检测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整体形象。

(2)《望岳》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设计意图:以理解性的诗句填空题,检测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 1.写写这首诗对你的启发。

2.完成小练习册相关内容。

3. 预习《己亥杂诗》
设计意图: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内省,让学生再次巩固这首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的志向。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岱宗未了
近望神奇秀丽
细望层云归鸟
俯望雄心抱负
设计意图: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望岳》是人教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上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字意、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

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

成功之处:
1、本节课,课堂环节设计完整,有层次感。

抓住“望”字,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教法上,注重朗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多样。

以“读”贯穿课堂,感悟诗歌的情感内容。

在学生之间进行品、评、析,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

3、从上学期引领学生得出的学习方法,通过长时间的练习,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小组合作探究发挥的不够,心里总担心教学时间,有些问题没有继续追问深究。

比如,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学生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一是仰望,大部分人说是细望。

我虽抓住了这个思想的碰撞点,但是我可以继续追问,不仅让他们知道诗人观望
的角度,更应启发学生体会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这是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的景色,并非实写。

2、板书只有“望”的角度,其实还可以加上诗歌内容及情感。

上完课后,我又把板书再次修改了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更清晰明了。

这也提醒了我,以后的备课中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

总之,通过这堂课,我觉得“361”的教学模式点醒了我以往的一些困惑,同时也启发了我一节课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功能交流学习。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每节课都有我值得反思学习改进的地方,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