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新功能主义

第八讲 新功能主义


第二节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 亚历山大的代表性著述: •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对传统功能主义 的重构集中表现在方法论与研究取向等 方面上。
一、以“后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 础
• 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而传统 功能主义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 • 、传统功能主义的四个假定: • (1)经验观察与非经验陈述之间有认识论上的 根本分野; • (2)普遍性或者抽象性的东西对经验取向学科 无重要意义; • (3)一般性和理论性问题只能通过经验观察来 评价; • (4)科学的发展是渐进的,是直线性的、累积 性的。
• 卢曼不赞成哈贝马斯提出的现代社会导致了“公共人的失 落”、“公共领域的缩小”以及“合法性危机”等观念。 • 卢曼结论:(1)功能分化的世界系统削弱了其功能必要性; (2)计划不能取代进化——我们更加依赖于非计划性的进 化发展。 • 卢曼的社会进化有7个方面的含义: • (1)进化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整体系统之间的分化; • (2)进化包括这三类系统的内部分化; • (3)进化包括整体社会系统分化出各功能领域; • (4)功能分化伴随着不同沟通媒介的应用而增加; • (5)进化伴随着个人、角色、节目和价值的分化; • (6)进化包括三种分化形式:部门化、分层、功能分化; • (7)进化性分化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它与环境的关系。 • 社会文化系统进化的性状表现为:变异、选择、稳定化。
二、迈向新的理论综合
• 1、新理论运动出现的学术与社会原因: • 就学术方面而言,“后实证主义”的兴起; • 就社会方面而言,政治氛围趋向缓和,激进社 会运动减少。 • 90年代理论界的特征更接近于“和平的多元主 义”。 • 在行动与秩序、冲突与稳定、结构与文化等之 间综合,其目标是实现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 结合。
• 3、科学观更新的“连续统”: • 科学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环境脉络之中:一是经验观 察到的世界,另一是非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世界。 • 科学序列及其构成因素 • 形而上学环境 经验环境 • |—|—|—|—|—|—|—|—|—|—|—|—|—
• 基本假设—模型—概念—定义—类别—定律—假说—关系—方法论——观察
二、社会分化
• 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一直受到 人们的关注。 • 帕森斯的分化理论没有体现出民族的和地方的特征, 更没有提出一个导致分化变迁的过程概念。 • 在卢曼看来,传统分化论存在的问题有: • (1)分化是有限度的,分化过程有终结; • (2)过分强调价值共识对系统整合的重要性; • (3)把犯罪、冲突、价值分歧及非人个性视为越 轨行为或者病态行为; • (4)传统分化理论无法解释社会分层的持久存在, 并把它视为罪恶的根源或者冲突的根源。
三、市民社会与文化研究
• 亚历山大的研究关注为当代两个突出问题:一是 现代性问题,二是运用话语分析考察了市民社会 的文化问题 。 • 1、现代性问题 • 文化断裂:哈贝马斯(异化、压制)亚历山大 (意义系统的断裂可视为意义分化,意味着获得 自由和理性,以及延续文化内聚力的可能。) • 韦伯把理性化和非个性化看作是现代性的根本问 题,而亚历山大认为,现代性意味着生活世界的 多元化、而非文化殖民化,这种多元化创造了现 代生活的各种机会与各种问题
• 2、新功能主义: • 一种广义的学术取向,是对功能主义学术取向 的重新关注; • 新功能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 • (1)包含了对功能主义原初理论的某些基本 原则的彻底批判; • (2)试图综合各种不同的理论传统的要素; • (3)其形式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在竞争中发 展出多样性; • 既是传统功能主义的发展,又是一种新的理论 形态,试图在综合不同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重 建功能分析的问题 。
2、亚历山大对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重新解释:
• 个体的行动是应变行动,具有解释性和策略性两个基 本要素 。 • 解释性由两个不同的过程构成:典型化和创新。典型 化是指从现象学的观点看,所有行动者都把对世界的 理解当作真实的,但典型化的行动并不是重复性的。 • 策略性在于行动并不仅仅理解世界,也是为了改变和 作用于世界。
• 研究不只是依赖于经验基础,还依赖于非经验的构 念; • 科学的非经验部分是更重要的要素不是通过观察, 而是通过传统来传递的。科学并非传统的对立面。 • 理论即产生于前事实或非经验思考(信仰、想象力 和推测力),也可以产生于“真实世界”结构。 • 不同理论传统源自其把科学连续统中的某一个层次 要素视为比其他层次要素更具有决定意义。 • 关于社会行动和社会秩序的不同预设就源自于此。
第三节 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 一、社会系统论 • 卢曼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 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系 统理论,称之为“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 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 关系分析降低系统环境复杂性的机制 。
• 卢曼把社会系统定义为各种社会行为的制度化模式,从整体 社会到具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如角色。其形成机制是借助于 符号规则进行的沟通。 • 自我指涉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系统按照自身的规 律对其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偶发性事件加以记录和加工处理的 性质。 • 沟通是一切社会系统产生和维持的基础。 • 人类沟通的反射性(对行动自身的反思)和自我主题化(与 环境关系的概念化)。 • 系统环境主要有3个维度:时间维度、物质维度、符号维度。 • 时间形成了系统的高度复杂性。 • 物质环境指的是行动发生的可能的物质因素。 • 符号是人类行动和沟通的媒介。 • 社会系统的功能就在于从这个三个方面来降低环境的复杂性, 以使复杂性转化为可操作性。
• 社会整体系统是在互动系统和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 一个包含所有相互关系的沟通行动的综合性系统。包括一切 形式的沟通,而且构成了沟通的意义性基准。 • 这个三类系统之间既有分化又有整合关系。 • 分化表现为:(1)功能领域的分化;(2)进出规则的分化; (3)对不同沟通媒介依赖性的分化。 • 整合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系统通过在对方内部筑巢或渗透而 加强了社会整合。不仅为社会行动提供时间、物质和社会保 障,而且也构成了子系统周遭的秩序或者结构。 • 卢曼试图以一种高度抽象性的方法来重新定义社会整合或者 社会共识,从而有可能分析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对越轨行为和 冲突行为的高度宽容性。 • 社会整合有可能建立在从总体上接受对善与恶的区分不同严 格的基础之上。“同一社会的成员并一定非要就道德上的善 达成共识不可,只需接受一个较为抽象的二分法系列,等”
• 2、社会系统的类型: • 社会系统又可分为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整 体系统。 • 互动系统是最简单的社会系统,是在个体共同在 场并相互感知时所形成。要依赖于组织系统。 • 组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个体动机、偏好与集 体目标之间的关系。组织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降 低环境复杂性: • (1)就时间维度而言,它形成了组织吐故纳新的 规则,规范了当前和未来的活动; • (2)就空间维度而言,它形成了由权威协调的劳 动分工; • (3)就符号维度而言,它明确了指导行动的各种 规则。
二、新功能主义的特征
• 通过对帕森斯传统的核心思想的重构,是“后帕森斯的”; • 试图吸纳其他观点,以克服对传统功能主义“反个人主义”、 “忽视变迁”、“保守”等批判; • 重构体现在一般性话语和研究纲领两方面。 • 一般性话语是发展新功能主义的中心工作,涉及对基本假设、 论争意识形态、形而上学用意以及历史背景。 • 亚历山大强调非经验性因素对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话语, 而不仅仅是解释,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主要特征。” • 话语的说服力在于逻辑一致性、范围广泛性、解释性领域、 价值相关性、修辞作用、争论的脉络结构等因素; • 社会科学中的话语是多样的,故,理论构成也应该是多元的, “经典”对理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新功能主义研究的是诸如文化社会学、社会变迁与分化、女 性主义等专门的具体化问题中。
第13章 新功能主义
•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取向: • 在美国,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围绕着微观—宏观 这一主题展开的,如新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理 论; • 在欧洲,社会学理论或社会理论主要围绕着能 动性与结构这一主题展开的。 • 欧洲和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个共同的 趋势,就是理论的综合,变现为各种理论之间 的相互借鉴、相互吸引和相互批评。
• 构成行动环境的集体性结构环境要素包括:人格、 文化和社会。 • 前两项属于行动的内部环境,而后一项属于行动 的外部环境。 • 对意义的性质和要素的更复杂的理解成为微观与 宏观结合的中心问题,而意义与文化关系密切, 故亚历山大重点考察文化以及社会分化。 • 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并非经验所指,而是分析上的 处理,是相对的。 • 亚历山大的理论强调两个突出的思想:一是社会 行动的应变性,二是多维的社会结构观 。
• 2、“后实证主义”的四个假定: • (1)科学资料要收理论指导,事实与理论 之殊分不在于认识论、亦不在于本体论,而 是分析需要; • (2)科学成果并不能仅依赖于经验证明; • (3)一般性理论的形成是武断的和平行的, 而非怀疑的和垂直的; • (4)科学观念的根本变化要在于心的理论 能够认识到经验事实的变化;
• 市民社会的文化问题: • 符号系统中的二元对立或者“辩证品质”。对文化的 处理是单面性的,是高度理想化的,造成了对文化自 身的原子论与碎裂化理解。 • 政治文化具有二元结构,建立了关于市民生活的神圣 和世俗范畴。 • 社会结构分析的焦点在于制度与群体冲突,集中讨论 冲突与紧张的社会渊源,而非文化渊源,如强调社会 化失败、社会控制崩溃,等。 • 建立一个整合的无冲突的社会图景是一种乌托邦式想 象。 • 市民社会并非只是一个制度性领域,它还是一个有结 构的、由社会确立的意识领域问题,是一个在明确的 制度和精英们自我意识到的利益之下和之上起作用的 理解网络 。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及其特征
• 一、什么是新功能主义 • 1、功能主义的传统 • 亚历山大:功能主义是一种传统,而非一套概念、方法、 模型或者意识形态,可从下述方面理解: • (1)提供了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图景,更具 描述性(与解释性相对比); • (2)关注行动,特别是表意性行动和行动目的;在限制 和规定的手段下达到目的的程度; • (3)整合是一种可能性,而社会控制的变异和过程是事 实; • (4)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紧 张是变迁和控制的持续根源; • (5)分化看作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也是导致个人化 与制度化的主要形式 • (6)功能主义追求独立的概念化和理论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