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
学术观点:“邪去 则正安”。倡导 祛邪论 一一攻下 派 代表著作:《儒门 事亲》
李杲
(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学术观点: “内 伤脾胃,百病由 生”补土派 。 代表著作: 《脾胃论》
朱震亨
(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学术观点:倡相火 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称为 滋阴派。 代表著作: 《格致余论》
4、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东南——地低、气温热、腠理疏松皮肤 生理 润、个子细。 西北——地高、气燥寒、腠理 致密皮肤 粗糙、个子慓悍。
东方——多痈疡 病理 南方——多挛痹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脏寒生满病 因时 5、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制宜 因地
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1、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 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2、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 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观 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2、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 春温、夏热—腠理开—汗多、尿少; 秋凉、冬寒—腠理闭—尿多 病理:春多温病、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3、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人身的阳气 早晨——生发 日中——旺盛 日西——渐衰 夜半——入里 病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疾病) 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 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如: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等 感冒 发病形式:四季皆可;轻者伤风、 重者感冒 发展规律:起病急、传变快、流行性 风寒型 风湿型 风热型 暑湿型
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症: 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 确) 证: 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 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性) 病: 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笼统) 关系
(1)宋· 陈无择: 倡“三因学说”,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 论》中将病因分为 三类:外因、内因、 不内外因,对中医
病因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影响。
2.宋金元时期: 学派涌现,理论有突破性进展。
(2)宋· 钱乙:
著《小儿药证直诀》,
该书是一部系统的儿
科专著,开创脏腑证 治先河,丰富了辨证 论治的理论体系。
明· 吴又可:
著《温疫论》,是 我国第一部温病学 专著。指出“温疫” 的病因是一种异气 所感。提出“戾气 学说”。是医学史 上第一位温病学家。
中医药巨著 《本草纲目》
王清任著《医
林改错》重视 解剖,改正了 前人解剖方面 的错误,并发 展了瘀血致病 的理论。创立 六腑逐瘀汤。
4、近、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近代,鸦片战争以后,隨作社 会制度的变更,西方文化和科技 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 中医理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 的趋势。
(3)《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 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1)成书年代:汉代。 (2)作者:托名神农。 (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 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 中医理论 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一批分支学科,如针灸学, 脉学在分化中日趋成熟。
(1)晋· 皇甫谧: 著《针灸甲乙 经》 我国现存第一部 针灸学专著, 在经络、俞穴 和针灸治疗的 方法和理论方 面充实了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养生方法,诊治手段。 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预防 医学和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 光辉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医学是植根于我国 古代文化的瑰宝,有数千年的学术渊源, 以其博大精深的医学内容,完整的独特 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哲学内涵,显著的 临床疗效,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殊的魅力, 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突出贡献。
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原动力。 指出“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人身脏腑 阴阳之根本。 ② 李中梓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 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使中医藏象学说得到 了深化。
(3)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为热性病的总称,以急性发热,
热象显著为特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 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 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3.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1)集古代中医基础理论之大成,出现 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楼英的《医学纲目》、 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 全书》和清· 吴谦等的《医宗金鑒》等对历 代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2)大胆提出了一些新创见:
① 赵献可,张介宾提出了“命门学说”,探讨
(2)《难经》
在此同时《难经》作为《内经》的辅翼, 同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不少方面充 实了《内经》的内容。成书在汉以前,相 传为秦越人所著。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 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 四大经典
(1)《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 的理论基础,是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典籍,被 称为“医家之宗”。 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 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预防等问题。
区别
内含 内含 病———证(若干个)———症
症状 体征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前提和依据 论治——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是对 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 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4、辨证与辨病的选择 ※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眼于“病”之异同,而是 取决于“证”的性质。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既重视辨病又强调辨 证,且重点在于辨证。
(3)隋· 巢元方等人
著《诸病源候论》, 是第一部论病源与证候 的专著(第一部病因病 证候的专著,)对内、 外、妇、儿等及传染病 的诊治有不少精碎的论
述,记载了1739种病候,
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4)唐· 孙思邈: 誉称“药王”,著 《千金要方》和 《千金翼方》,堪 为第一部古代医学 百科全书,发展 了《伤寒杂病论》 的辨证论治理论 体系,开医学伦理 学之先河。
1、症、证、病的含义 ●症(症状、体征) 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 些病态变化——症状 如:发热、咳嗽、呕吐、 具体的临床表现 头痛等(自觉症) 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 ——体征 如:面黄、目赤、舌紫、 脉数等(他觉症)
●证(证候) 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某一项临 床表现。
病因:如风寒、风热等 病位:如表、里பைடு நூலகம்某 脏、某经等 病性: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二、辨证论治
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
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对症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以此作为诊断和治 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概念:
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病人的复杂症 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证;进而根据中医治疗原则,确定治疗 方法——论治。 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从哲学概念而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 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整体观念
自 社 人 然 会 五脏一体观 环 形神一体观 环 境 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的五大系统
2、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气血津液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
3、功能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 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 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 供了依据。朱丹溪:“欲知其内,当 以观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
原由
辨病论治,对比较简单的疾病尚可, 如:蛔虫病用驱虫剂治疗 疾病多有较长过程,每阶段病理变化 不 一,不可以同一治法,应根据病变过程 中每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确定治疗方针 中医治病,不是根据病,而是根据证来 确定治疗
目前,中西医结合实践中,提倡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5、辨证论治的运用。 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要求 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 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 同的证——同病异治(如感冒、 水肿等) 病与证 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 段,可以出现类同症状——异病 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 等)
(3)王惟一制铜人
(4)金元四大家:
各具特长的医学流派,他们冲破了 泥古不化,墨守成规的陋习,指出: “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有力地推 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刘完素 (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
学术观点:倡“六气 皆从火化” “五 志过极皆能生火”。 倡导火热论 ——寒 凉派 代表著作:《素问玄 机原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