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1.1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原则1.强化城市中心,完善城市功能。
2.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经济效益。
3.理清服务等级,建立完整服务体系。
4.重点与均衡相结合,完善基本功能,培育特色区域。
5.适应发展需要,适当超前布局。
1.1.2在中心城区规划2个市级中心、3个城市副中心、4个边缘组团中心。
1.市级中心包括:苏州主城中心、东部新城中心。
苏州主城中心主要承担城市级的行政、大型商业零售、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东部新城中心主要承担市级商务办公、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功能,同时配备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
两大市级服务中心各自的主导功能应辐射至市域范围。
2.副中心包括:古城中心、平江片区中心、吴中片区中心。
古城中心主要承担旅游服务、文化产业功能;相城区中心结合未来高速铁路车站建设,应具备商业零售、商务办公、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吴中区中心应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功能,建设辐射范围覆盖南部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3.边缘组团中心包括:浒关片区中心、木渎片区中心、越溪片区中心、车坊片区中心。
各片区中心为本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
1.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1.2.1现状及问题现状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为2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0.93%,人均1.19平方米。
虽然比例适宜,但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位于苏州主城,尤其是原古城内的市属行政用地与居住、商业用地混杂,既增加了古城交通压力,又不利于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因此市属行政功能应逐步退出古城,向新的苏州主城中心集中。
1.2.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5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96%。
其中各级行政办公用地布局规划如下:1.市属行政办公功能逐步退出古城,集中布局在现高新技术开发区。
2.园区行政中心搬迁至金鸡湖东。
在金鸡湖西商务中心集中布局市级办公用地。
3.相城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局于相成区行政中心现址。
4.吴中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布局到大运河南岸。
1.3商业金融用地规划1.3.1现状及问题目前苏州商业业态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1.长度在800米以上,或占地0.2平方公里的市级集中商业街或商业区,包括关前商业区、石路商业区。
2.长度在500米左右,或占地0.06平方公里的片区级商业中心区。
例如南门商业区、园区中央商贸区、园区湖东文化水廊区、高新区狮山广场、吴中区东吴路商贸区等、相城区徐图路商贸区。
3.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商店。
主要位于城郊交通便利位置,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面积一般5000平方米以上,辐射半径3公里以上;仓储超市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5公里以上。
4.邻里中心。
一种小型的购物中心,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左右。
服务半径500米。
缺乏大型综合购物中心。
5.社区商业。
一般是住宅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或服务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即列入社区商业重点建设区域,目前市区共有105个左右。
住宅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或服务人口规模1万以上,列为发展社区商业的重中之重,目前市区共有35个左右。
6.现状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主要有:相城区的蠡口国际家具城、苏州百安居装饰材料市场。
建筑面积上万平米的大型百货商店主要有:苏州人民商场4.13万平方米,苏州美罗商城4.9万平方米,石路国际商城,苏州第一百货2.4万平方米,苏州长发商厦1.52万平方米,苏州大洋百货3.2万平方米。
7.其他商业类型。
如专卖店、便利店、小型超市、专业市场、专业街等,在城市中分布较为分散。
苏州目前商业金融用地规模为11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3.97%,人均5.05平方米。
主要位于老城区,其中最为成熟的三大商业中心——观前街商业中心、石路商业中心、南门商业中心均分布于古城区内或在其旁边。
这既不利于商业金融设施向整个中心城区提供便捷的服务,也不利于古城保护。
1.3.2商业金融用地规划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022.71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5.47%。
规划商业金融设施按三级配套:1.市级商业金融设施布局:现有的观前街商业中心规模不再扩大,完善石路、南门商业中心。
另在大运河两侧,现狮山路附近建设主城商业中心;在金鸡湖东岸建设东部新城商业中心;结合苏州市火车站前改造建设北部商业中心。
2.片区级商业中心:分别在吴中片区、浒关片区、木渎片区、越溪片区、车坊片区建设片区级商业中心。
3.居住区商业中心分别布置于各居住区中心位置。
结合北部相成区建设,布局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其他农贸市场及小商品市场以便于居民生活、便于交通组织、便于交易管理为原则,按服务半径800~1000米布置。
1.4文化娱乐用地规划1.4.1现状及问题现状文化娱乐设施用地总面积16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58%,人均0.74平方米。
目前苏州现状文化设施主要包括专业文艺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种展示管等。
除新建图书馆,在建文化中心外,尚缺乏与苏州未来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成规模的文化设施。
2003年各区文化设施建筑面积统计表1.4.2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322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87%。
规划文化设施按三级配套:1.市级文化设施主要集中于主城中心、东部新城金鸡湖东。
主要有: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文化宫、科技馆、青少年文化中心、美术馆、大剧院等。
2.片区级文化设施在规划片区级文化设施在各片区中心相对集中布置。
3.在居住区中心按照国家规范要求配套建设相应的中小型文化娱乐设施(包括文化站、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缩小其服务半径,满足市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1.5体育设施用地规划1.5.1现状及问题现状体育设施用地总面积405.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4%,人均1.83平方米。
现状市级体育中心位于大运河旁,此外各区都有一些体育场馆,但仍不能满足苏州未来需要。
1.5.2体育设施用地规划规划体育设施用地623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69%。
规划建设两个市级体育中心:结合苏州主城大运河沿线改造,扩建现有市级体育中心;在东部新城东沙湖附近建设第二个市级体育中心,布局专项体育场馆。
同时分别在平相片区、吴中片区、木渎片区、越溪片区、车坊片区建设片区级体育中心,在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健身设施。
1.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1.6.1现状及问题中心城区现有床位数100张以上的医院见下表: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总面积111.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0%,人均0.50平方米。
目前医疗设施过分集中于老城,尤其是古城内,既不便于除老城外的各区市民就医,也加重了古城保护的负担。
1.6.2医疗设施用地规划规划医疗设施用地15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0.42%。
规划限制古城内医疗设施用地的扩张,充分利用和扩大古城外的现有医疗卫生设施,并且分别在苏州主城的高新区、东部新城布置新的市级医疗设施,在平江片区、吴中片区、浒关片区、木渎片区设置片区级综合医疗设施,越溪片区、车坊片区的市民主要使用主城与东部新城市级医疗设施提供服务,在各居住区、居住小区设立相应的社区医院、门诊所、保健站等,形成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和门类齐全的专科医院体系。
市区综合、专科和中医医院设置: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时建成血液病中心);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同时建成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加强心血管专科建设);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同时建成消化病防治中心,加强烧伤专科建设);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时建成肿瘤专科医院,附设眼科医疗保健中心);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同时建成疾病控制中心临床部);苏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同时建成核医学中心,附设苏州市创伤急救中心);苏州市儿童医院(同时建成儿童血液病中心);苏州市广济医院(建成心理卫生中心);苏州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医、教、研中心,吴门医派研究基地);苏州市口腔医院(建成牙病防治中心);苏州市普济医院。
为弥补医疗设施不足,丰富医疗服务类型,适当引入社会力量办医。
培育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以每500—1000居民配备1名卫生技术人员,以每2000个居民配备1名全科医生,并以社区为单位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
1.7教育科研设施用地规划1.7.1现状及问题到2005年,苏州累计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按照“一园多区”的总体布局,布局苏州软件园(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园、苏州高新区软件园、昆山软件园),入住企业400家。
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重点实验室20家,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工作站25个,境外研发机构50家。
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从事研发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15%。
现有高校情况见表:资料来源:苏州市教育局。
现状教育科研设施用地总面积753.3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67%,人均3.39平方米。
苏州现状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分散于老城、高新区,尤其是苏州大学主校区仍位于苏州古城内。
在建的主要教育科研设施有七子山高教园区、越溪高教园区、车坊片区研究生城。
1.7.2教育科研设施用地规划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建设,到2010年,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全社会R&D投入占GDP 的比重达2%以上。
科技人才总量达到82万,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
其中中心城区以其在市域独有的优势,必然在这一规划中承担重要角色。
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1821.78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93%。
规划完善和扩大在建的七子山高教园区、越溪高教园区、车坊片区研究生城,其中七子山高教园区、越溪高教园区以高等教育和科研为主,将车坊片区研究生城建成教育、科研、生产中试一体化的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