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浅谈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陈泰琴临沧市沧源县勐省镇中学677408【内容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谈起作文老师怕教,学生怕写。

但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堪称琳琅满目,虽然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棘手。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或有序性。

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本人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素材积累,获取大量信息。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四、重视作文讲评(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仿文”;激发兴趣;素材积累;作文评改引言: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

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

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

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题材开掘和素材积累建造高楼需要各种材料,写作也要注意平时积累素材,我们知道,一般人认为没什么的事物,在行家眼里总会有独特的发现,他们能发现其“新”,能挖掘出其“妙”之处,写出感人的文章。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优选周围世界中美好事物作为学生感知的目标,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产生心理愉悦,形成创作冲动。

由于学生认识和鉴赏能力有限,要达到心理愉悦,形成创作冲动,需要老师的透导。

如对绿色的田野,起伏群山,清清的小河,应引导他们注意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像什么,以此感受大自然色彩,线条,形态的美。

对日出日落,电闪雷鸣则要注意感受其磅礴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面对风声,蛙鸣虫鸣,那不像音乐一样美妙吗?只要用联想赋予它们情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回味。

对大自然的景物要老师引导学生学生把想象和审美参与进去,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情感转移到各种物象上。

这样学生语言便随着感情活动,思维活动一下子就丰富起来。

表达欲望油然而生,便会产生出一篇富有情理的文章。

影视报刊是生活的载体,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空间有限,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也有限,留心影视报刊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

每天提倡学生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可使学生提高认识,增长见识,明辨是非,积累素材,也可以安排学生看一些优秀作文。

学习别有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促进自已写作水平的提高。

而对报刊和优秀作文上的佳词妙句摘录积累,则可充实自已,锻炼自已的写作能力。

只要长期积累,就会形成能力。

不管是大自然的感受,社会生活的发掘,还是对影视的观赏,报刊的学习摘录,可以积累素材,激发写作,提高自已,对以后的作文提供充实的写作基础,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

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

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

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

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

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1、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

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

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

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

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

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

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

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

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就不是“仿”,而是“抄”。

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

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

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

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

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

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

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

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

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

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 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

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上海有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兼教育家)说过自己成长中的十件小事。

他儿时因出身不好,受歧视,自己也很自卑。

一次在校园里遇见老校长,他恭敬地行礼,老校长细细打量他,含笑说:“你就是某某班的×××吧!你的作文我看过,写得很好,你以后好好写,会有出息的。

”老校长的话让他兴奋不已。

他想,在一千多学生中,老校长能认出我……,他看过我的作文又记住我,可见我的作文不一般……这样一想,他不自卑了,写作兴趣、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越写越好,日后果成一名作家。

可见,写作兴趣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

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

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