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共36.0分)1.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以随(今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由此可见周朝()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D.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表明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B正确;AC材料未体现,排除;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周之子孙,苟不狂感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 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这一做法是分封制。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统治,C项正确。
维护等级秩序的是宗法制,A项错误;分封制在初期没有形成割据混战,B项错误;中央集权出现于秦朝,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的特点和历史遗存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3.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
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
”这说明元朝行省()A.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 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 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答案】B【解析】根据“天子命勋旧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项;根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一直有便直行事的权力,故排除C项。
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与中央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的特征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门下省)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专制皇权的独断性B. 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C. 门下省握有人事决定权D. 体现了唐代决策的民主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
”可知B正确。
A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C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可知A错误,CD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
故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5.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 体现地域差异B. 严格等级出身C. 统一选拔标准D. 确保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表明他主张科举考试应统一选拔标准,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科举制,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6.《宋史。
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
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 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C.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D.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可以减少了行政失误,故C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
谏官的设立是针对百官,不是针对皇帝,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谏官种类繁多可以减少行政失误,不是强调造成冗官,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需要掌握宋代谏官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对“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代谏官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丁韪良1865年到同文馆执教后,“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初试时令学生把外文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时则将某条约中的片段译成外文。
这反映了()A. 清政府固守传统的朝贡外交B. 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工具C. 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D.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同文馆学生外语考试内容中,“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而“条约翻译”涉及国际关系问题,说明近代国际关系对中国影响,故D正确;A项基本是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受到破坏,因此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C项被鸦片战争基本打破,故排除;故选:D。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考试内容涉及到“条约翻译”。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所学对选项知识的辨析判断,注意用排除法做题较容易。
8.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
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A. 鸦片战争爆发后B. 甲午战争失败后C. 八国联军侵华后D. 武昌起义爆发后【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需要掌握《辛丑条约》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的分析理解,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辛丑条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
”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答案】C【解析】A.1906年清政府还没有被推翻,所以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1933年近代民主潮流不断的发展,农民革命运动不断兴起,所以会出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评价,选项表述是正确的理解。
B.前两种明显能够看出历史教科书适应了清朝末期,和30年代的中国时代特征。
C.1906年和1933年,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D.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末和1933年,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到历史教科书的评价。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还要搞清楚清朝末期和1933年中国社会的特征。
10.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
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A. 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B. 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C. 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D. 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答案】A【解析】A.结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可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没有进行政治体制上的变革,而加入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行了政治民主化改革,而当时的日本已经进行明治维新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改造,所以材料中的前现代主要是指中国仍然实行专制主义,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造。
B.甲午战争之前,进行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体现了一定的改良思想。
D.全面抵制现代文明是义和团运动的特征。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 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参与革命的士兵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因此投入革命,由此可见武昌起义是具有较强的偶然性的,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