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doc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哲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
责任教师:陈娟娟
一、考核说明
1.考核对象
本课程是为培养电大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用能力而设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

课程性质是省开课程,由省电人负责命题考试。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均按百分制记分,前者占30%,厉者占70%。

3.考核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耍求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够在实践屮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路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程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

按照认知能力,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认知层次的含义如F:
了解:要求了解冇关的名词、概念、范畴的意义,能正确认知垂要的基础知识,并能正确农述。

理解: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能比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述正确、完整。

掌握:耍求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衣述止确、系统、淸舱。

4.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尢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1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占30%,主观性试题占70%。

%1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本课程特别强调应用的能力。

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了解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1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

题冃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

在—•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5%,较难占35%,难占10%。

试题认知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各种认知能力层次中都町以含有难易程
度不同的题目。

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的。

主观能动性空间 人工帮能
一元论
二元
%1 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

%1 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

5. 试题类型及结构
单项选择(15%),辨析题(25%),简答题(30%),论述题(30%)。

6. 考核形式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

7. 答题时限
考试时限为90分钟。

二、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般掌握:世界观
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二、 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3、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木质特点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内容
-•般掌握:
1、 哲学的党性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牛的根源
4、 哲学上“两个对子”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一、 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物质 意识 规律 一般学握:运动 静止 时间

二、 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口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辩证关系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5.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6.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统一
7•意识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根木途径和条件
9.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棊础
1 0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一般掌握:
1.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5.意识的起源
6.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7.二元论及其错误
第二章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联系发展新生事物必然性偶然性现象本质一般掌握:原因结果形式内容可能性现实性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5.现彖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般掌握: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
3.联系和运动的关系
4.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Z间的辩证关系
5.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6・形势和内容的辩证关系
7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才盾才盾的同一性才盾的斗争性才盾的普遍性才盾的特殊性主要矛厉
度质变量变肯定方而否定方而
i般掌握: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质量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才盾对立而的同一和斗争推动时的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5.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6.否定Z否定规律的某木特征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般掌握:
1.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
2.主要矛质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3.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4.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5.否定Z否定规律的实质和形式
第四章认识和实践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i般掌握:认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经验论唯理论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木对立的认识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5、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
一般掌握:
1、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征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五章真理和价值
一、基本概念
重点拿握: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一般掌握:价值谬误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真理的客观性
2、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实质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一般掌握:
1、真理的基本特征
2、真理一元论和多元论
3、真理和谬谋的关系
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第六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基本概念
垂点掌握: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
一般掌握: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形式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一般掌握:
1、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第七章社会基本矛盾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介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试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八章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阶级国家
一般掌握:革命国体政体人民群众
二、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冑接动力
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3、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任务、根木问题及作用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般掌握: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
2、评价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标准
第九章文化和社会现代化
一、基本概念
重点掌握:物质文明糟神文明民族精神
一般掌握:传统文化现代化
二、基本原理
重点拿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以及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般掌握: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十章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般拿握,不作为考试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