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存在论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价值论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形式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多样化,例如,
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学术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
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四大部,等等。
经学或经史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哲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哲学,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柏拉图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
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4、哲学思维最重要的特性是( BCD )。
A.科学性
B.抽象性
C.批判性
D.反思性
5、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特征。
( B )
A.超越经验
B.逻辑关系
C.超越理性
D.实践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说
是指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2、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
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3、哲学的形态
就是指哲学的组织结构或整体,是哲学各要素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构成
的有机体系。
4、“有我之思”
我自知为我的警觉(前提)下,由自我认知而知晓我应当如何。
“应当如何”也就是一种价值选择,也就要承担自我选择的责任。
从而对进入我感官之内的一切进行价值评判与取舍,并当然地承担起这种评判取舍的后果,这就是理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有我之思”。
1、学科与学说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科与学说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学科离不开学说,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但不归结为某个学说;另一方面,学说只有根植于学科才能存在,只有从属于学科才能获得生命和归宿。
2、哲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答;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文化平台,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因为全人类都有一定共同的思维层次,即高度理性化,追求普遍性的自觉思维层次。
而正是这个特定层次上的对象、问题、知识和规则等,构成了哲学这门学科的基础。
这意味着作为学科的哲学,是人类共同的、共有的学科。
3、如何树立自觉的学科意识?
答: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目标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一个“顶天立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无论是建设成重点学科还是优势学科,最终落脚点是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即这个学科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统一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统一起来。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抓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通过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这个载体,拓展延伸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上来。
1、试评析“以西解中,向西学看齐”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凭借其军事和经济的强势而长驱直入,大有“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全面进击下,节节败下阵来,以至于完全丧失了抵御的能力。
一百来年的“以西为师”和全盘的向西学“看齐”,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核日渐地被“稀释”和漂散化,处在了难以凝聚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形象逐渐变得模糊和遥远——或被不断地推向历史记忆的深处,沦为一堆材料而博物馆化;或被描绘成一幅下意识行为支配下的民俗风情图,成为一种所谓“心灵的积习”。
在活生生的现代性文化创造的舞台上,中国文化恰恰处于寂寥的“缺场”状态,至多留下了一个匍匐在西方脚下虚心求教的“小学生”的身影。
2、试述你对进入哲学研究“门槛”的认识
答:这里指的“门槛”主要有两个台阶,其一,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其二,从时间上的“循序渐进”转向“从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