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图书馆三年发展规划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多年来,与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总体目标相适应,努力向着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图书馆奋进。
一、图书馆基本情况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1721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近280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中外文期刊2373种,数据库20余个,阅览座位2700余席,在岗职工141人,以一馆四区统一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模式,为全校师生提供图书、期刊借阅和多媒体、网络文献信息的查寻阅览服务。
二、近三年主要工作回顾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状况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2008年分别是430万、502万、500万、590万),促使我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呈现不断发展之势。
年新书增长量已基本接近本科院校办学条件要求(生均新书4册/年),2005年——2007年分别购进图书5.6万、5.3万、10.2万,2008年也接近10万;中外文期刊品种和数量处于稳定发展状况;电子资源也从2004年的6种数据库(外文一个),发展为至今的2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尤其是在各学院的配合下增加的8个外文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文献保障。
2. 文献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近几年,我馆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以14小时/天、91小时/周开馆时间,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要。
2005——2007年接待阅览读者约400万人次(年均130余万,日0.5万),借出图书173.5万册,视频节目播放430余场。
年接待读者居国内大学图书馆前列。
随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更新和电子资源的增长,服务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深入学院加强教师研究生利用电子资源的培训、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为教师科研课题提供参考信息、建立网上学术导航、开辟QQ在线咨询、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公共课等。
三年各类培训讲座共计395场,文献传递6500余篇,解答读者咨询9300人次,回复留言5100余条,中文数据库访问量5.8万人次/日,外文数据库下载量不断增长。
图书馆整体的文献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3.职工队伍和组织制度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为提高广大职工的精神追求,提出全馆人共同的工作目标、精神、理念。
围绕组织文化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以党总支为主导的党员和职工思想建设,以业务工作为基础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竞赛,以馆工会牵头的系列文体活动等,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全体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编辑印刷了“岗位职责、业务规范、读者管理、行政规定和其他管理”五部分组成的四十多项规章制度,使全馆各方面和各岗位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尤其是记分量化的年终考核标准,对职工工作和行为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促使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推进了管理的规范化。
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为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职工结合工作加强学术研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专业技能考核竞赛和学术讲座。
近三年派出学习交流66人次;组织馆内业务培训15场次;全馆性业务技能考核竞赛3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馆讲学4次。
近三年全馆职工发表论文147篇,出版著作2部,承担课题11项,获省级科研奖励3项。
围绕工作研究问题,使我馆职工解决问题创新工作的能力得以提高,真正做到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4.存在的问题①年进新书量还没有完全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条件要求,文献资源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特色资源不足(本地本校的特有资源)。
②全校文献资源的分散管理,不能共享和充分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③分校区的借阅分离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发展要求。
④硬件设备不足和老化,限制部分业务的发展(馆舍、服务器容量、防火墙、远程访问管理软件等)。
⑤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调,趋于老化,学科专业化人才不足,不利于新兴业务的开展,学科服务难以深化。
三、三年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指导,坚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办馆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图书馆基础设施、文献资源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构建资源优化、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创新型、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二)总体目标与学校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相适应,建立科学的有特色、多学科、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创新传统服务方式,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深化学科专业服务,推动全校文献信息服务再上新台阶。
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建立与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全面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文献资源建设具体目标:加大文献资源采购力度,充分满足办学条件要求和广大读者的基本需求。
优化文献资源结构,丰富馆藏内涵,形成以师范教育为特色,以基础学科为重点,覆盖所有学科的文献资源学科体系和以纸本书刊为基础,网络电子资源为补充的不同载体文献体系。
加强特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突显资源特色。
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主要任务及措施:①继续加大书刊采购力度,力争每年递增新书1万册(2008年10万、2009年11万、2010年12万),三年之内达到办学条件基本要求。
②建立与各学院相联系的供需沟通渠道,定期分析藏书学科结构,不断调整采购策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采购质量,优化资源结构。
③继续采取与学院联合建设的方式,加强专业数据库资源的采购;加强与国内权威机构和重点大学的联系,拓宽远程获取资源和免费资源渠道。
④提高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水平,在已建的图书、期刊、古籍书目数据库和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基础上,2010年内建成“河北师大文库”和“河北省中学教材教参”两个特色数据库(“河北师大文库”争取2010年回溯到合校时文献,以后再回溯到建国时期),根据相关学院科研项目需要,协助建设专题数据库。
⑤整理各学院资料室书目数据,力争在2010年前并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实现全校文献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创造条件;妥善安排馆藏图书清理剔旧和数据合并,为进新馆做好准备。
⑥加强古籍整理和保护,争取申报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逐步将馆藏珍本数字化。
——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目标:支持新校区建设,力争新馆建设如期完成,以42000平米建筑面积、6000个阅览座位、400万册藏书能力、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馆舍,全面提高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现代、更加舒适方便的学习交流研究环境。
主要任务及措施:①配合新校区建设工作,协助做好新馆设计和功能规划工作。
尤其是网络设施规划,力保新馆具有安全、稳定的网络系统,高速度的网络通道,高容量、可拓展的网络存储能力,充足、布局合理的网络接口,充分满足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学习的需要。
②加强现有网络系统设施建设。
扩充服务器容量(从现有17 T 争取达到20T),满足不断增加的数字化资源的需要;增加馆网防火墙;积极配合网络中心,寻求安全可靠的远程访问解决方案,力争尽快解决教职工校外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问题。
③逐步加强阅览检索和工作管理终端机建设。
在现有120台工作机和335台阅览检索机的基础上,争取每年增加30台微机,力争进新馆时基本满足500个电子阅览座位的使用要求。
——文献信息服务具体目标:坚持“服务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把满足读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提高读者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建立以传统文献服务为基础、现代信息服务为发展方向、深化学科服务为重点的服务机制,不断提升文献信息服务水平。
主要任务及措施:①在传统文献服务中,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项目。
在积极努力做好日常借阅管理工作的同时,通过推荐书目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辅导活动,加强对广大本科生阅读引导;建立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
②深入开展学科化、个性化服务,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水平(近两年服务工作的重点)。
在现有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文献传递和基于文献检索的信息咨询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各学院各主要专业,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开展课题查新、资料查询、定题跟踪等深层次学科专业服务,变坐等读者的被动服务为深入读者的主动推送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层次和水平。
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学科服务机制,为新校区的学科资料中心工作打好基础。
③为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服务,建立相关参考文献全文数据库,协助完善精品课程网络信息链接。
④依托新馆舍,改革传统的借阅分离服务模式,实现借阅藏管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藏书处能阅、阅书处能借,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为读者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
⑤新馆建成后,以各学院资料室为基础,建立6-7个学科资料中心。
以相通相关学科的不同类型资源集中管理使用的模式,改变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浪费和部分资料室服务不到位的状况,为广大教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研究环境和信息交流共享空间,提供更方便更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促进全校文献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职工队伍建设具体目标:坚持“管理以职工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和身体素质。
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结构,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图书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主要任务及措施:①继续深入开展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全面提升职工精神追求和综合素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
通过更加人性化、民主化管理,创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促使广大职工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风范统一到以服务读者为荣、以工作奉献为乐、以推动图书馆发展为己任的目标上来。
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职工队伍结构。
(三年期间将自然减员15人,在岗人员40岁以上占80%)。
从现在开始每年有计划地引进既有专业学科背景,又具较高信息工作能力的人才,力争三年内新增人员不低于减员的50%。
③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应变能力。
以送出短期培训骨干带动馆内岗位培训;完善全馆性业务培训、考核、竞赛机制;加大与外单位同行交流学习力度,开阔视野,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学习资源,鼓励职工在岗学习,通过读学位、旁听等方式提高学科专业基础,为专业对口的学科服务创造条件。
④进一步完善馆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对职工学术研究的指导;通过科研活动小组,逐渐形成学术研究团队;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馆做学术报告和召开馆内学术交流会,以馆内网的“馆员天地”为职工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奖励、时间支持和考核办法等激励职工参与课题研究,支持在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
(四)、保障措施1.加强班子建设。
不断加强班子成员思想、工作、领导作风建设,努力创建团结型、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领导班子,以发展规划为工作目标,积极带领全馆职工为落实并完成规划的任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