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 师
孙亮
课程版本
人教版
授课时间
40分钟
教学思路
案例展示→ 案例探究→ 案例分析→ 得出结论→ 原理应用→ 思维建构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谈话法、讲授法




目 标 描 述
目标水平
记忆
理解
应用
1
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东北森林破坏的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能将其原理应用到其他的生活案例中



2
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形成在生活中遵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的意识,构建整体性的地理思维

重点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在案例中的应用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阶段一:
课堂引入
案例导入:引用亚马逊热带雨林破坏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导入。
提出问题:亚马逊热带雨林破坏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2)案例探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阅读材料。
提出问题: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哪些变化?这其中,自然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请画出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各要素影响的流程图。
(3)案例分析:人为破坏导致东北森林面积锐减的同时,也引起其他要素的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
(4)得出结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课学习②
案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界的统一演化过程
(1)案例展示:让学生看黄土高原地区的照片,引导学生进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学习。
(2)案例探究:让学生阅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的材料。
提出问题: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如何相互影响?
请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过程补充完整。
(3)案例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带来土壤侵蚀的同时,一方面导致了地貌、水文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植被退化,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回顾整节课所学知识,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决一开始的案例“亚马逊热带雨林“
回归一开始留下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使学生体会到这节课的知识学有所用。
阶段四:
思维建构
思维建构:从”亚马逊热带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要形成遵循整体性规律的意识,不能随意破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哪怕是微小的环节。
(4)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的演化过程。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材料,将水土流失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让学生自己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完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流程图,可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的理解。
新课学习③
案例二: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1)案例展示:通过图片和材料让学生了解东北森林变化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自主联想并画出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各要素影响的流程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材料和知识基础后,让学生自主运用知识和发挥想象,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阶段三:
原理应用
原理应用:引导学生解决一开始留下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案例,分析亚马逊热带雨林被破坏后给环境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并指出“这正是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实例中帮助学生建构起整体性的思维,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并真正把地理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统一演化
整体性:2个表现
牵一发动全身
作业
(已布置于学案)
选择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2.下列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情境题
奇怪的电脑病毒: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后记
跟随老师的引入进入课程的学习
用真实的相关例子引入,实用性强,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阶段二:
新课学习 ①
温故知新
(1)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
提出问题:该整体有什么表现?
回顾已有知识,进入新课学习
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为新课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