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第八部分整体性和差异性执笔王鸫课时8 课型自主 2 节展示 6 节设计时间复习内容综述考纲解读1、2015年高考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后的新功能,也要予以关注。
2、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及自然带,考查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
复习目标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4.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5.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6.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7.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复习重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教师导入:前面我们复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通过这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成有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当然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整体性理解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解释:总的来说: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⑴气候: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⑵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⑶地貌:是由内外力共同塑造的⑷生物: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⑸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个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理解举例:以中亚地区为例: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学生自主解答学案的问题。
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
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学习过程。
对湿地的定义大家要认真读清,联系实际去理解。
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
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亚欧大陆桥。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举例: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理解举例: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教师补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与表现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内涵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表现有:(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注意: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
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
另一种是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
在学习中需要联系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例子,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认识,然后再由这些典型的案例,由此及彼地理解与其相类似的实例,这种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归纳总结。
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正常年份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生物繁盛形成秘鲁渔场(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了解土壤知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土壤。
教师补充: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组成: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相空气:气相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1、 成土母质和土壤(1)成土母质概念: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和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标志着土壤的成土的开始。
(2)成土母质≠土壤: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3)了解成土母质的粒度和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大陆西岸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45%~52%)上发育的铁锰镁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65%~75%)上发育的土壤: 钙含量高2、气候和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和大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气候和土壤举例: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
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3、生物和土壤1)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作用低等生物(如苔藓类)高等生物(草本、木本植物)2)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3)生物与土壤的有机质的关系森林下的土壤有机质<草地下的土壤有机质为什么?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4、地形和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变化2)坡向和坡度与土壤:坡向和坡度可以改变水热状况和植物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向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的山坡较快薄平坦的地方较慢厚上述各种成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5、人类活动和土壤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业种植、收获、施肥改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及化学成分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不合理的耕作、灌溉、破坏植被、过度利用等,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等。
人类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
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
综述: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