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完美版

《苏轼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完美版

◆14苏轼词二首责任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男孩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从此,男孩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安静地修养自己,用俭约来培植德行。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新书》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普遍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利。

拥有博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好,就可以比拟尧舜。

可见人们加强自我修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赏读:《易》这门学问,走到尽头就要变化,变化以后就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

变通一词,启示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到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

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

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 “快哉亭”,并作此词。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定风波》:作于苏轼贬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通过偶遇风雨这件小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骤然遇雨镇定自若,竹杖芒鞋而自得其乐。

表达了他旷达超脱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偓佺..( ) (2)欹.枕( ) (3)杳.杳( ) (4)天籁.( ) (5)料峭.( ) (6)没⎩⎪⎨⎪⎧ 没.孤鸿( )没.有( ) (7)卷⎩⎪⎨⎪⎧绣帘卷.( )试卷.( ) 答案 (1)wò quán (2)qī (3)yǎo (4)lài (5)qiào (6)mò méi (7)juǎn juàn2.词语释义(1)欹枕..江南烟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杳杳..没孤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得..醉翁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刚道..有雌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点浩然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竹杖芒鞋..轻胜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料峭..春风吹酒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2)遥远迷蒙的样子 (3)体会到 (4)偏说,硬说(5)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6)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7)草鞋 (8)形容微寒3.名句背诵(1)落日绣帘卷,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杳杳没孤鸿。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答案 (1)亭下水连空 (2)欹枕江南烟雨 (3)一蓑烟雨任平生 (4)莫听穿林打叶声文本感知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词人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2.《定风波》 这首词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结构图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上片:胜景下片⎩⎪⎨⎪⎧ 江面(动静结合)用典→旷达豪迈《定风波》⎩⎪⎨⎪⎧上片:面向风雨泰然自若下片:雨过天晴→未来人生→超脱旷达 师生探究一、苏轼贬官黄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沉重打击,从《水调歌头》词中可以看出他面对政治祸难的态度。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态度的看法。

提示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第四年。

全词通过描写快哉亭壮阔的山色水光,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从中看出他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达观态度。

写景传达出了他亭前览胜的欣喜自得之情及不受仕途干扰、超然物外的坦荡气度和浩然之气。

下阕中塑造了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头翁形象,其实他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渔翁的处世态度、不惧风浪的精神实则是苏轼所具有的。

在他看来,宋公子对风的划分十分可笑,他赞成庄子所言,天籁本身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控制之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气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种处世原则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可以很好地指导人生航向,让人生精彩,让生命常青。

二、用轻松的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

细读《定风波》,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提示“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阕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放在心上。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综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三、通过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

请体会下列诗句,说说它们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提示“伫倚”句:写主人公久立高楼,愁绪盈胸,惆怅回肠,黯然神伤,哀哀自怜,难以释怀。

这是一种相思之情,一种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怨情愁思,愈久愈烈,挥之不去。

“乘醉”句:这是一种乘着酒兴听箫鼓演奏、赏大好风光的雅兴,一种悠然自得、欣然自足的心情,一种轻松自如的情趣,流露出对杭州美景的热爱和赞赏之情。

“欹枕”句:这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写出了一种淋漓兴致,传出一种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莫听”句:一种坦然自如、泰然处之的气度,外物不足萦怀,任凭风浪起,我行我素,处变不惊,表现的是一种不怕风雨、搏击风浪、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名句品评(1)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品评“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回忆镜头,又是现实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那种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作者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这样就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品评这两句意谓正因为有一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因而才有“千里快哉风”,因而也才有今天这座黄州快哉亭啊,此两句用典,“浩然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东坡所谓“浩然气”即由此而来。

“快哉风”典出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赋中,宋玉分风为“雌”“雄”讽谏楚王之意显然。

妙在作者故意挑剔宋玉毛病,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实则不过是词人酣笔豪情,借题发挥而已。

他从老渔夫与风浪的搏击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苏轼这种豪迈的气概,探索人生的精神,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3)一蓑烟雨任平生。

品评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呢?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评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阕“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