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二章导学案解析

第一二章导学案解析

岳阳市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主备教师:彭审批:总第 1 课时拟讲日期:9 月 2 日课题: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学习目标1.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3.通过观察一些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4.通过观察常用的实验仪器,认识测量工具的重要性5.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思和对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6.认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思,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教学程序方法与措施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教师学生生成性问题: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检测题1、请说出以下科学探究工具的名称及用途:名称:;用途:名称:;用途:名称:;用途: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合作看课文P6页图1-1-1,说一说: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出现七色光带,你能不能利用这种现象解释雨后的彩虹?2.你在“哈哈镜”中的像变化了,把你变形了,为什么平面镜的像没有变形?3.舞台上利用干冰制造白雾,“白雾”是怎样来的?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冰棒冒“白气”;烧开水时,壶嘴也冒“白气”,这个“白气”和白雾是不是同种物质?4. 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是。

三、精讲释疑1. 牛顿的故事爱迪生的发明。

2. 介绍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及其作用四、小结:学到了什么课堂达标检测题1、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

2、请说出以下科学探究工具的名称及用途: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名称:;名称:;用途:用途:。

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

名称:;用途:。

教师学生生成性问题教学反思0 1 2 3 4 5 6 7 8 9 00 1 2 3 4 5 6 7 8 9 1岳阳市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主备教师:彭审批:总第 2 课时拟讲日期:9 月6日课题: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学习目标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2.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分度值、量程的概念3. 了解误差,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4. 训练学生,使他们规范操作实验工具5.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6.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 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重点:长度的测量学习难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程序方法与措施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教师学生生成性问题:导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刻度尺、一元硬币、铅笔等二、课前测评1. 长度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0cm=_______m 25dm=________m=________cm 15km=________m2.5m=__________cm=________mm=_________dm=_______km3. 1mm=_________________nm 1mm=___________μm4.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在国际单位制中,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5.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 和。

用刻度尺测量时, 尺要所测长度;不利用 ,读数时视线要。

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二、自主合作1. 目测物理课本的长度2. 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和宽3. 说一说:目测结果与测量结果的差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不仅需要测量,还需要有统一的单位。

长度的单位有哪些?4. 说一说: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

5. 误差是不是错误?怎样减小误差?三、展示交流1. 怎样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 怎样记录测量结果四、精讲释疑1. 培养学生使用仪器之前要认真观察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的习惯2. 怎样使用刻度尺3. 怎样记录测量结果并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入误差的概念,并介绍减小误差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五、小结:学到了什么六、达标检测1. 在下面的变换单位的式子中, 填上缺少的部分:(1)2.8米=( )千米=2.8×10-3 ( )。

(2)3.5毫米=( )分米=3.5×10-3( )。

2. 用图1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厘米。

3. 图2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的长是,其中准确值是;(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的长是,其中准确值是4. 你身体上最接近15mm长度的是()A.大拇指指甲的宽度 B.拇指的长度C.头发丝的直径 D.肩膀的宽度5.如图5-3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测量图是:()6.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C.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D.以上说法都正确学生生成性问题:教师教学反思改进方法与措施图2图3岳阳市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主备教师:彭审批:总第 3 课时拟讲日期:9 月8 日课题:活动:降落伞比赛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2.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3.领悟“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4.通过实践活动,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仪器5.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学习重点:根据你的猜想设计降落伞、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制作降落伞学习难点:与他人合作交流,找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教学程序方法与措施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教师学生生成性问题:导学过程:一、准备实验器材:刻度尺、钟表、伞布、细绳、一个质量为10克左右的重物二、课前测评1.什么叫控制变量法:2.在本课题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利用控制变量法3.在本课题的实验中,你使用了哪些实验器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器材__________ ________ 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三、自主合作1. 你认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2. 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几个因素有关系,怎样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展示交流1.你设计的降落伞的形状:方形?圆形?长方形?2.你的降落伞面的材料、面积是多少?3.降落伞伞绳的长度是多少?4.悬吊物的质量是多少?降落伞和悬吊物的总质量是多少?5.你是在多高的高度释放的降落伞?6.你的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是多少?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五、记录数据,分析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实验次数降落伞伞绳长降落伞的形状降落伞的面积降落伞的高度降落伞总重量降落伞滞留的时间六、领悟“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归纳总结降落伞在控制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生成性问题:教师教学反思6岳阳市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主备教师:彭审批:总第 4 课时拟讲日期:9 月10日课题:认识运动学习目标1.能说出物体什么情况下叫做机械运动,了解机械运动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运动2.知道宏观世界,微观世界都是运动的世界3.知道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习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习难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程序方法与措施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教师学生生成性问题: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叫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2.物质有、、三种状态。

固态的物质分子运动速度较,液态的物质分子运动速度较,气态的物质分子运动速度较。

3.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4.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尺寸一般在级以下,分子、原子、原子核它们的尺寸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二、自主合作:1.思考:机械运动发生在什么条件下?2.自己举例出生活中见到的机械运动实例:7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3.草原上奔腾的马群、都市里滚滚的车流、地震形成的滑波、银河系中的各种天体运转是属于机械运动吗?原因是:。

三、展示与交流:四、精讲释疑:参照物、运动与位置改变小结:五、达标检测:1.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在自然界中是一种的现象。

2.“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坐在疾驶的公共汽车里,静靠在背椅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它们疾速向后退出……”这段话中、、等词语体现了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的是:()A.太阳光下扫地时,能看到尘土飞杨B.香水瓶打开盖后,满屋充满香味C.糖放入水中后,整杯水都变甜了D.衣柜里的卫生球不断变小,衣服充满卫生球味4.关于分子,有人提出两种看法,请改正其中的错误:(1)分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由原子和原子核组成的。

改正:(1);(2)。

5.简答题:当乒乓球被一不小心踩凹进去后,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凹进去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学生生成性问题:教师教学反思8岳阳市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主备教师:彭审批:总第 5 课时拟讲日期:9 月13 日课题: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3.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学习重点:参照物的选定学习难点:运动的描述和参照物的选定教学程序方法与措施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教师学生生成性问题: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叫参照物。

2.小明乘坐游艇在海上航行,以海岸为参照物,小明是的。

以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3.教材中第23页图中,小明感觉到同学们在后退,小明是以运动着的为参照物的,所以参照物有时也可以是的。

5.运动可分为运动和运动两大类。

二、自主合作:1.思考:参照物起什么作用?2.自己举例出生活中以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实例:3.教材第24页图2-2-5钢笔的运动情况分析(1)相对桌面,钢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2)相对书,钢笔的位置有没有变化那么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呢?9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4.找出诗句中运动的物体:白日依山尽,描述的是在运动,参照物是黄河入海流。

描述的是在运动,参照物是5.运动分为哪两大类?三、展示与交流:四、精讲释疑:先找出谁在运动,后确定它与谁发生位置改变,最后确定参照物小结:五、达标检测: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