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情况调查在北京处于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旺盛的市场需求、互联网新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共同为北京农业转型、农村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关键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侧的新变化,加快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城乡相依的乡村文明。
一、基本情况北京的中产人群、集团客户较多,中高端市场需求大。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较高阶段后,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重健康、食品安全、精神生活品质。
早在2003年本市就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过十多年的发育成长,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提档升级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47万人次,实现收入42亿元,人数、收入比5年前增长30%以上,比10年前增长1倍左右。
产业形式拓展延伸,高端产品不断涌现。
星级民俗村210家,乡村旅游接待户1.6万户(其中星级民俗户达到4691家)。
特色业态645家,包括国际驿站、休闲农庄、采摘篱园、民族风苑、乡村酒店、养生山吧、生态渔村、山水人家、葡萄酒庄、汽车营地等10种。
北京旅游的四大市场板块中,乡村旅游成为促进旅游业迈上新台阶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
(二)利用闲置农宅、村庄发展服务首都功能的产业这是近年来农业农村资源利用最显著的变化。
近郊、平原也有,如朝阳区何各庄村按照“老房+艺术”的理念改造农宅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大兴区赤鲁村把每个院子改造成乡村酒店服务首都新机场。
山区以密云区“山里寒舍”、怀柔区“国奥香居”为建设起点,到今年5月份全市改造盘活了789个院子发展民宿,其中整村盘活4个村、171个院子,零散盘活涉及 23 个村、618个院子,有效利用了存量土地,培育起富民产业。
(三)农业电商发展迅速根据2016年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全市农业电商3000家左右,其中企业电商占71%、合作社电商占29%。
从产品来源看,85%的农业电商主要产品来源地为北京本地。
从销售端看,销售地区以北京为主,遍布全国各地。
30%的农业电商处于盈利状态,其中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的盈利表现最好,均高于40%。
(四)会展农业创出品牌2008年以来举办了园林、花卉、草莓、食用菌、种子、葡萄、马铃薯、兰花、月季等全国性、国际性会展大会,扩大了现代农业的宣传影响。
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宣传推介活动,如昌平农业嘉年华、平谷桃花节、大兴梨花节和西瓜节、延庆冰灯节等,开耕节、开镰节、油菜花观赏、小麦收割等农事体验和乡村旅游特色活动69个,深受市民喜爱,参与人数逐年增长。
2016年,全市农业会展及农事节庆活动共接待游客447.2万人次,同比增长35.5%,实现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2%。
(五)新的经营主体涌现一是以远方网陈长春、阿卡农庄江宇虹、沱沱工社董敏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人士起变革作用,依靠专业团队经营农业。
二是部分农民子女高校毕业后,有的还有出国留学经历,返回农村与家人一起从事农业、旅游业,成为“农二代”。
三是社会企业特别是一批本地企业家返乡投资农业的情况增多。
四是传统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的理念方式出现变化,牵头组建旅游合作社、农宅合作社等,通过合作社把企业与农民联结起来。
二、新的特征调研的60多个村庄或项目可分为老典型、新典型两类。
以密云区“山里寒舍”,怀柔区“国奥香居”“山里中国”,延庆区“山楂小院”“百里乡居”,房山区“姥姥家”等高端民宿和昌平区阿卡农庄、平谷区沱沱工社农业电商、大兴区宏福农业等为代表的新典型,克服了传统农业面临的自然和市场“两个风险”,资金、人才“两个短缺”的固有不足,源于新典型的四个特征,也是优势所在。
(一)新产业形式——融合特色一是从产业关系看。
农业是产业融合的母体,新产业仍依托粮食、蔬菜、瓜果、畜禽、花卉、树木、水草或生态等农业的本原。
农商、农游、农养、农文、农教、农创、农园、农健、农科、农展、农节等融合层次显著提高,产业形态丰富多彩。
二是从城乡关系看。
这些根植于农的融合性产业不与城市产业争原料和市场,二者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奠定了融合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新生产模式——以需定制借助互联网把传统农业的产后销售变为产前预售、前置投入变为轻资产运行。
如阿卡农庄,为CBD和金融街的450余家企业以及近4万个家庭提供农产品。
按每棚10万元租金企业年初预先支付,农庄按企业需求有计划组织生产,农产品全部归企业。
每棚收入比传统的销售方式提高了4倍,农产品流通损耗率由15%~20%降到3%左右。
如谈判沟通、订货选货、组织生产、下达指令、作业检验、质量控制、客户反馈等每个环节都通过互联网进行,把农业生产每道工序变为标准化流程管理。
(三)新要素组合——开放供给侧专业人才的进入优化了投入要素结构,新产业的智力、技术、资本密集度显著提高。
一是人才多种,每个专业团队集聚包括生产、策划、设计、营销、管理、餐饮、文创、培训等各类人才。
二是先进技术应有尽有。
立体、无土栽培、节水、保温、防疫、信息化等新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运用,促进农业产量、价值量多倍数增长。
产学研结合紧密,很多农园成为市级、国家级实验基地、试验基地。
每亩地、每斤农产品、每个民宿院、每场文创活动,包含的知识信息、技术水平、资金投入都比传统农业和农村产业高很多。
(四)新合作方式——多主体共生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都是重要主体,缺一不可。
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是分割的一次性的,而是共生可持续的。
如,延庆区“山楂小院”民宿项目,农民投资约30万元改造自有院落,委托远方网运营,每单收入按照业主40%、管家30%、村集体5%、企业25%即时分割,农民三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企业负责产品设计、营销、培训,业主负责投资、维修,管家负责餐饮、清洁、接待,村集体负责大环境整治、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多个主体合作办成一件事。
三、效果意义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由点到面扩展,其效果和影响非凡,既反映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又说明站在城市认识农村、站在市场发展农村、站在全局支持农村这些理念的正确性。
(一)培育城乡相依的乡村文明城市集聚生产要素,创造现代成果,但也伴生了交通拥堵、大气和水污染、生活节奏紧张、人们心理焦虑等“城市病”。
每年有4500多万人次“下乡”,休闲度假、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体验野趣。
据远方网统计,其客户80%是30至45岁的中产阶级亲子家庭,20%是小企业团聚和会餐;冬天和雾霾天的民宿院更紧俏。
在这种需求之下,专供优质农产品、精神文化产品的新产业新业态应势而生,乡村价值被人们重新发现,乡村文明再次获得审视。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乡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浑然有机、血肉联系、谁也离不开谁的“夫妻关系”。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伴共生,才构成完整的首都文明。
2016年农业产值占全市GDP比例虽为0.52%,但少数不等于小数,农业还提供1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必须要有美好的农村做依靠。
推动“三农”发展,不仅仅为“三农”自身,也是为全市全局作贡献;不仅仅为230万农民说话,更是为2200多万市民着想。
调整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从城乡关系上说,继续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方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提档升级,出发点是为城市服务,落脚点是农民受益。
二是郊区要为首都核心功能作贡献。
要从服务首都出发,市民有需求、增强核心功能有需求,农村有优势,必须加快发展步伐。
(二)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业进行了四次调整:1985年全面改革统购统销政策出现农民卖粮难,提出发展商品性大农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1997年提出发展六种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2003年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2014年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对农业实施调转节措施。
为什么要调整?就是因为北京农业的生产成本高、农民文化技能不高,再搞传统农业没有优势。
所以要减少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融合性产业,即都市型现代农业。
较之传统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生产方式、运作模式等优势,按照市场需求改造传统农业,可进一步做大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
一是农产品增值。
新产业新业态用村庄来构建融合平台,展示各种农产品、自然资源、农村资源,原来销路不畅的山货、野果、野菜等,变成游客的喜爱,比照旅游产品、文化商品出售,售价比原来提高好几倍。
二是对土地的耕作管理更精细,按照有机、绿色、环保的要求组织生产。
三是农业的技术水平更高。
先进的、实用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广泛应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这些都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扩展。
(三)提供了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另一种方向路径——田园综合体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农村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中心城村庄征地转居,实现农村城市化;近郊部分村如丰台区草桥村、朝阳区高碑店村、昌平区郑各庄村,经过村庄自主改造,农村与城市融为一体;远郊小城镇上世纪90年代试行过解决“蓝印户口”吸引外埠人员投资、居住,近年来实施42个重点镇建设,盖楼房、建广场、造景观,但小城镇整体没有发展起来。
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虹吸效应”显著,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基于内生动力、体现乡村特色文明的产业形态。
未来北京农村小城镇可能出现三类:居住型、产业型、居住和产业复合型。
不管哪种类型,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解决好农民的出路和退路,提供就业与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形态就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融合性产业。
它既能隔离空间布局,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又是一个居住区、产业区。
人口、产业的自然集聚,就可能形成由小村到大村、由农村社区到特色城镇的自然演变过程。
近几年,密云区司马台村、怀柔区转年村、延庆区千家店镇、房山区黄山店村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起来的村庄、乡镇,展现出特色村镇的雏形和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四)促进生态涵养区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生态涵养区是北京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短板。
按照2015年底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0元作为认定标准,全市共认定低收入农户72632户、156173人,低收入村234个,其中约83%的低收入农户、95%的低收入村集中在山区或半山区。
受到区域功能定位限制,到底该发展什么产业,实现“生态涵养区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目标,一直困扰着生态涵养区。
生态涵养区的乡镇企业在2004年左右随清理工业大院和企业改制基本退出,为涵养水源水稻种植退出;采矿业在2008年奥运会前大面积关停,养殖业随着2016年全市划定禁养区面积5202.3平方公里也退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