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课程报告——
李约瑟问题概述
科古所童庆钧
参考文献
范岱年:《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王钱国忠:《李约瑟研究的回顾与瞻望》,《李约瑟研究(第1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李约瑟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早年是一位出色的生化学家。
在“皈依”了中国古代文明之后,以毕生的心血撰写并出版了30多卷本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的科学技术何以落后?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欧洲人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已有不少论述。
及至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不少志士仁人对此均有广泛探讨。
李约瑟难题的发端
冯友兰《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对李约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刺激。
早在1937年的剑桥,李约瑟在受到鲁桂珍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刻影响时,即向她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
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
对此问题的初次阐述
《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
1.哲学思想上,中国的哲学没有进一步发展或本身没有具备作为西方科学开端那样应该具备的一种自然观;
2.中国在中世纪的一些发现,纯粹是实用的,并总是停留在经验阶段。
李对难题解答的意见
为什么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李约瑟认为答案要从地理、气候、社会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对比分析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之后得出。
范岱年将大陆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抗日战争胜利前后(1944-1947)、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2)讨论和成都会议时期、成都会议以后时期(1983-1997)。
新文化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者大都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之于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而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制度。
抗日战争前后
有别于二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们,这次参加讨论的学者们,几乎都一致把中国科学的落后溯因于社会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的讨论和成都会议
成都会议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讨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全国性会议。
这对中国大陆的科学社会史研究和内外史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特别是通过不同时期(如明代、清代)、不同学科的探讨,使问题讨论得更为深入。
成都会议以后
这十多年来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
另一类文章则对“李约瑟问题”本身提出了质疑。
国内学术界的代表性论点
◎综合因素论◎系统论
◎科学内部结构论◎思维方式论
◎文化模式论◎无科学论
◎儒家思想论◎无意义(或伪问题)论
综合因素论
李约瑟早在40年代即认为地理、气候、经济与社会为阻碍中国产生近代科学的抑制因素。
这一观点在中国学者中具有很大影响,至今不少人仍持同样见解,成为“大陆公认的观点窠臼”(范岱年语)。
科学内部结构论
爱因斯坦:
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这一观点在“受过近代科学训练的”科学家中有较大影响。
科学内部结构论
任鸿隽曾将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归结为缺乏科学方法与急于追求应用两点。
杨振宁则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存在逻辑和方法上的缺陷。
文化模式论
有人认为,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价值取向导致两者在科学上的重大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型文化特征,是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根本原因。
文化模式论
李济:中国文化系统与科学思想的分歧
钱兆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哲学思想的差异殷登祥:政治型文化、天人合一等
儒家思想论
翟杰全:汉代的“罢独”和唐代确立的科举制度,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刘大椿:儒家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内核格格不入。
系统论
这一理论把科学看作社会中一个内部有结构的子系统,它又和社会中其他子系统相互发生作用。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等都被用以解释这一难题。
思维方式论
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做过剖析。
他说,希腊人的思维基本上是分析型的,而中国人的思想总是停留在有形世界的外围。
无科学论
这一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可言,仅有技术而已。
此处所称“科学”即指近代科学。
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讨论“李约瑟难题”的必要性。
无意义(或伪问题)论
“难题”本身就表明现代科学只存在于西方,而“中国科学”所依存的观念与环境依然是科学东方主义。
“难题”只是作为联接中西科学的一条重要纽带在起作用。
王钱国忠的观点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是“李约瑟难题”的症结所在,由此造成双方在自然观、思维方式、价值观上的一系列差异,诸如儒家思想统治、科举制度、闭关自守等因素均由此派生而来。
席文观点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境不同于西欧。
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的天文学发生了一场概念和方法上的革命,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其他科学以及社会状况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早期工艺技术的成就,并不取决于它应用当时科学知识的程度。
席文观点
席文提倡历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科学史研究方法,要“深入完整地了解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们的情况”,把科学革命看成是“类似于历史的进化”的一个过程。
思考
·定位问题
·中国古代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系列成果
·李约瑟(作为科学史家)与《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难题有无再研究的必要?
谢谢大家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