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广播操”圈粉带来的启示2017春晚首次推出了“戏曲广播体操”,它在戏曲与中华体育结合,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集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经过表演者的展示,体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春节运动会上的“戏曲广播体操”推广表演的基础上,以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交流等方法,了解戏曲艺术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等相关因素。
为传承民族精神和奠定校园体育文化,为提高在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质健康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改进的措施和方法。
核心观点原计划在大年初三亮相央视的“戏曲广播操”提前一个多星期在网上曝了光,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还没正式播出就引来了很多粉丝。
这些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换了个“语境”,竟变得十分清新可爱。
让传统变得好看好玩,也许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可行之路传统文化也可以变得好看好玩原以为关心央视戏曲频道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料最近有一条新闻在年轻人的朋友圈里火起来:原计划在大年初三亮相的“戏曲广播操”提前一个多星期在网上曝了光,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还没正式播出就引来了很多粉丝。
这套操的长度和分节跟广播体操差不多,用的还是“肩部运动”“扩胸运动”“腿部运动”等熟悉的名词,但具体内容都来自戏曲,包括“单拉山膀”“飞天十三响”,以及热身运动的“腕花小云手”等。
这些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换了个“语境”,竟变得十分清新可爱。
我看到这个视频特别兴奋,因为8年前我就是在本专栏发表《广播体操能否更具“中国仪态”——兼谈文化遗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文,提出了将中小学广播体操改为戏曲广播操的倡议:“给每天要做的广播操注入美感和文化内涵……请艺术家来主导,用戏曲形体和武术元素改造广播体操,使之成为富有艺术特色的形体规训手段,既能帮助孩子们健身,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躯体逐渐积淀美的成分。
”《文汇报》很有远见,发了这篇当时还有点像天方夜谭的文章。
其实,我写完文章就惊喜地发现,北京已经有了一种“戏曲健身操”,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涂玲慧教授编了送去社区教大妈们做的;上海有些“京剧特长”中小学的学生每周数次在做京剧院老师们给他们编的“京韵操”。
后来我那篇“文汇时评”催生出了一篇博士论文《从广播体操到戏曲广播操:探索当代中国人的身体规训》,我另两位在大学任教的博士生则根据生和旦的特色动作编出了两组不同的戏曲体操——一组刚劲一组优雅,在中华女子学院和其他学校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比起手把手、面对面地教,电视的传播力大多了,特别是面向全国的央视。
希望这个节目能引起更多学生、老师、校长的兴趣,尽快让这套既能强身健体又有民族美感的操在全国推广开来。
吃相坐相让“文”慢慢“化”戏曲广播操来了,下一步呢?还有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能这样自自然然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大家开开心心?一定有的,但文化还是让“文”慢慢来“化”的好,不妨先看看每天几分钟的戏曲动作会在做操人身上积淀下什么样的文化能量。
人的行为大多与肢体动作紧密相关,所有的教育都要从身体开始。
除了父母从小给孩子教的“吃相”“坐相”,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前四项都直接体现在肢体的规范和训练上,绝不是“读书”两个字就能涵盖的。
近年来有学者从西方引进时髦的“身体理论”,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重要的身体理论及实践,重新发掘自己的文化传统会更有现实意义,也有助于纠正常见的只讲空头理论的偏向。
譬如,当今人们常看到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有人称之为“粗鄙化”。
上海市文明办不久前推出新“七不”规范(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序不插队),倡导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非常接地气。
而从另外一方面看,这是个负面清单,聚焦于需要清除的负能量。
那么除此之外,有没有培育正能量的方法呢?这就是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的“礼”的规训。
当然也可以要求人们去背诵甚至抄写相关的规定,但那未必真能见效,弄不好还会造成“逆反”;如果能把有些规范编成好看好玩的动作,让人学着去做,效果会更好。
体礼艺三者结合才能让人喜欢等广大青少年通过每天几分钟的戏曲广播操慢慢习惯了这种中国特色的肢体动作,练成了富有美感的第二天性,这套操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带进一些优雅的传统礼仪动作——诸如以前某些版本的戏曲操中已经出现了的相见礼。
编创的肢体动作如果经常重复去做,就不再只是“体”的动作了;因为成了仪式,必然还会附上“礼”的意义;如果编得好看好玩,那就还是一种“艺”。
这三者的结合非常重要,机械死板的规训动作只会令人厌烦,有了艺术性就能让人欢欢喜喜地去做。
广播体操的推广是这样,传统文化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做操,哪是戏曲呀?既不唱也没戏。
不错,这只是把几百个戏曲剧种中最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部分先拿出来、玩起来,希望孩子们做惯了以后,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喜欢上用这种程式动作来表演的戏曲。
而对戏曲人来说,没戏不唱是为普及戏曲先做的一点“牺牲”,就是肢体动作也不大可能要求像专业的戏校学生那样标准,因为现在的目标是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好看好玩——没准哪天这些不太标准的动作还会吸引戏曲演员,反过来促进戏曲变得更加大众化呢!近六七年来,我们在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国内外多个学校编演戏曲系列剧《孔门弟子》,也常遇到类似的问题。
为了普及,我们有意降低了原本是京剧的“京”味要求,把昆剧、越剧、二人转都移植过来,甚至让外国演员加上他们熟悉的肢体风格,故而吸引了很多文化背景各异的大中学生来看、来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
让传统变得好看好玩,也许是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可行之路。
从广播体操到戏曲广播操:探索当代中国人的身体规训张楠【摘要】:一直以来,中国文化中最具特点并且被其他文化所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其对于身体规训的教育。
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等一些西方艺术家对亚洲身体规训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将其带入西方文化之中来解决西方儿童的姿态问题。
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仪态问题也变得日益明显:一个最不缺少仪态和身体训练方法的国家却遇到了身体仪态的大问题。
在新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里中,广播体操被认为是训练青少年身体形态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半个多世纪来中国青少年在成长中有关身体规训的主要训练大多是通过广播体操完成的。
但是现有的广播体操存在着机械单调、不分性别、缺乏特色的种种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青少年对于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需要,结果是他们对广播体操日渐疏离。
针对中国青少年在身体规训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广播体操的现状,上海戏剧学院的孙惠柱教授提出了“戏曲广播操”的概念,将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广播体操和戏曲的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体操。
戏曲广播操不但要保留广播体操原有的健身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其同时兼具审美、文化内涵,可以对青少年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身体仪态规训。
“戏曲”和“广播体操”看似很难关联,一个是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另一个是现代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孙惠柱教授提出“戏曲广播操”的概念之前,绝大多数人从未想到过两个概念能有什么交集。
但事实上,戏曲广播操不但是广播体操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构想,其雏形早已经在北京上海不少地方出现了。
在这种新型的体操中,戏曲的程式动作是在内容上所做的改进,而其载体还是广播体操这种运动形式。
要想更加科学和精确地设计和规划“戏曲广播操”这个构想,就必须了解作为其载体“广播体操”的历史发展。
广播体操虽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和常见的运动,但大部分人对于其历史及发展过程却知之甚少,甚至还有很多人一直存在这样的错觉:广播体操是中国独创的运动形式,其历史也不过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
即便是在理论界,直至现在大陆学者对于广播体操的历史研究还是不多,大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1949年后广播体操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很少涉及之前的历史,对于国外广播体操的发源、发展及和国内广播体操的“由外及内”的研究几乎完全没有。
本文对来自日本、台湾等地的有关广播体发展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梳理出了广播体操历史的发展脉络:广播体操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健身运动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自欧美,经由日本传入当时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地区和中国内地,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过程后,广播体操的主要推广地区早已从欧美转移到了亚洲。
目前为止,只有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是还保持着广播体操传统,而日本的广播体操更是形成了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广播体操在欧美、日本及中国大陆等地区历史的梳理,广播体操除了健身之外内在的深层次的其他功能被一一挖掘出来:美国保险业的商业目的、日本扩展军国主义的工具以及中国的意识形态控制,也都得到阐述和说明。
同时,另外一些不被人注意的更加特殊的功能也逐渐被发掘出来,即:广播体操还可以承担艺术审美以及文化教育的功能,对于戏曲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形式。
虽然广播体操自身存在某些弊端,但并非像很多激进的学者认为的那样,应该被完全取消,相反的,这项运动所具备的易操作、集体性的显著特质对于形体规训、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体训练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广播体操不仅可以将军国主义思想、个人崇拜融入其中产生“爱国体操”、“语录体操”这样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甚至有些极端的变种,也可以赋予其全新的、健康的、充满文化传承意味的内涵。
虽然在此之前广播体操的审美及文化功能或者被忽视或者被政治因素所利用,但是这也从反面印证了这种功能的存在和作用,也可以由此推论:广播体操与戏曲的结合是可行的。
“戏曲广播操”是社会表演学在实践层面的一个新的设想,在对作为载体的广播体操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作为戏曲广播操内容的戏曲动作就更值得从社会表演学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因此,本文还对于戏曲广播操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以及为本民族文化提供“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
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
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已经有一些类似戏曲广播操的用戏曲动作改进现有广播体操的实践活动。
上海一些中小学中推广的“京韵操”和北京市一些社区联合戏曲院团推广的“中华戏曲健身操”,都是对于戏曲怎样和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更好结合的新尝试,也是和戏曲广播操所倡导的概念不谋而合、形式最为接近的两种实践活动。
“京韵操”和“中华戏曲健身操”都以中国传统的戏曲动作为核心,在加以改造和编排的基础上,兼具了广播体操可以配合音乐口令多人共同操作的特点。
这些实践活动和“戏曲广播操”的概念可以相互印证,也为未来全国性的戏曲广播操的真正问世和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依据。
《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收藏| 手机打开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从广播体操到戏曲广播操:探索当代中国人的身体规训张楠【摘要】:一直以来,中国文化中最具特点并且被其他文化所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就是其对于身体规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