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意象、意境与形象第一章、古代诗歌的意象第一节、意象的含义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者短语上。
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笠翁”,“楼船——夜雪——瓜洲渡”。
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
意象有种种:有描写性的(静态的) 意象,如“孤舟”、“笠翁”;有叙述性的(动态的) 意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比喻性的意象,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意象,如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
第二节、意象的组合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①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
如下列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上)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
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②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
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
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王维《田园乐七首》)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
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
”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又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至《岳阳楼宴》)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等。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第三节、传统的意象古代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
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其象征比喻的寓意:1、树本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期待、知音难觅柳、杨送别、挽留,留恋、伤感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挫折、惜春、留恋菊隐逸、高洁、脱俗、清高梅傲雪、清高、坚强、不屈不挠杨花离别、分离、离散、漂泊兰高洁桃花灿烂、古祥、爱情如意牡丹富贵、美好、生生不息、希望荷花高洁、脱俗、矜持、清高枫叶荻花悲秋、萧瑟、凄凉草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禾国家的昔盛今衰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理想、追求鸿鹄理想、追求燕雀小人、平庸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茶壶人、俗客庸夫、压抑、不样沙鸥飘零、伤感、孤独、寂寞燕子春天、祥和、思归鸳鸯成双成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夏蝉热爱生活、清高秋蝉、寒蝉悲秋、萧瑟、凄凉、悲伤、悲凉鸾鸟凤凰贤士君子、品德高尚孔雀美丽、吉祥孔雀落单悲伤、凄凉、孤寂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力量、深遂、气势波涛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绵长愁苦、历史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希望、生机、省略、潜移默化的教化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扫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途路坎坷挫折雪纯洁、美好暴风雪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浮云游子、漂泊5、器物类玉高洁、脱俗簪缨(冠)官位,名望孤灯孤单、寂寞、失意、潦倒、凄凉5、音乐曲调类《关山月》征戍离别《梅花落》孤单,冷落、凄凉《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杨柳曲》惜别怀远、怀念征人《行路难》世路艰难、离别伤悲6、其它类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古人怀旧明志、昔盛今衰乡村思归、压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夕阳失落、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羌笛思乡、乡愁、幽怨磐石坚定、专一、结实长亭送别、伤离别第二章古代诗歌的意境第一节、意境的含义“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第二节、意境的种类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第三节、意境的创设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
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
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把握诗歌意境创设的方法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
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作者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
鉴赏者则需要通过对诗中景的感受,进而领会其中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所写之景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
融情入景的写法可以使诗歌含蕴蕴藉,余韵悠长。
二、借景衬情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
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强诗歌的感染力。
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的前六句极力渲染边塞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正是为了反衬战士们“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后两句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前两句“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
三、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
托物言志和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的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
再如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