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一)解题步骤1.作阅读标志①作段落标志②作语言标志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副词:“同时”“另外”“还”“也”,提示关注上下文。
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举例性的词语:“例如”“如”表明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段落)的结论(观点)所在。
2.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
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
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
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
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①看问题。
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3. 整理答题的思路: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4.组织答题语言: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5.复查检证答案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
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二)概念句子题的解答常见提问方式:1.如何理解“……”的含义?常见设问形式:2.为什么说“……”?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
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
有时还需结合文(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题的解答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
显形要点,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
隐形要点,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
常见设问形式:1、某某的原因是什么?2、某某有哪些(相同、不同)特点?3、概括文意回答某某问题。
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
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第二步:定区位。
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答案的语言组织: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压缩。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
组织答案要注意:A.要点要齐全。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
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B.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
C.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D.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
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四)观点态度题的解答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
常见提问方式:1.(作者认为,)应该……才能……?2.“……”,这种说法正确吗?分析方法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
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③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
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文/王晓明⑴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⑵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
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
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
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⑶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
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
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
《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
《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
《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
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⑷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
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
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⑸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
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
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
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
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⑹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
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
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选自王晓明《鲁迅传》,有删节)1.标题为“戴着面具的呐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五段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对鲁迅创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
”句中“独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对此如何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鲁迅的小说本意在于“呐喊”,是启蒙的呼叫,唤醒麻木的人们。
但小说也流露出鲁迅内心深处的阴郁(消沉)和沮丧情绪。
【评分参考】紧扣“呐喊”和“戴着面具”这两点说。
2.法则:坦白你自己;体现: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以各种方式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激情呐喊的同时流露出阴郁的情绪。
3.“独特”是指鲁迅比别人更清醒,认识更深刻,更透彻,对事情判断更理智,所以他的信心没有其他人足,更会流露出质疑和消极的情绪。
对于这个“独特”之处,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这也正是鲁迅超出其他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