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镇江分院徐健锐一、引言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边是学生没法对口就业。
近年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市场的这种矛盾充分反应了我国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时代发展,教学模式依旧延续传统教学模式——简单、固化、落后,寻求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学校党政确立了“226”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选择了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试点,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226”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20%”,代表专业培养水平的学生群体,具体指工作室培养模式下的优秀学生和参与各类技能竞赛的优秀选手;第二个“20%”,代表专业技能有特长、社会实践有能力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学生群体,具体指进入到工作室教学场景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训练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或各类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校系班各级管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最后一个“60%”,指符合专业培养要求,达到专业毕业标准的合格学生。
该专业以“九点工作室”为载体,率先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动漫设计与制作三个五年制专业上进行试点,承担信息技术类专业第一个“20%”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任,积极探索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继而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进行逐步推广,以期达到100%实施率。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工作室制”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纵向交替进行、横向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集合的教学体系。
工作室以开放的教学空间为主,工作室负责人负责教学组织安排和总体规划,对工作室成员进行二级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项目开展、校企互动等。
在还原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室环境下,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逐步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分方向进行培养,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同时,工作室制还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
这种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是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模式。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明确培养目标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校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行业以及大量信息技术类企业所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市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分析了三大专业的相关岗位必备知识、能力、素质,制定了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工作室的学生培养分为四个方向进行,分别是新动力:程序开发、网站开发方向;互动设计:网站设计、电子杂志制作、LOGO设计、平面设计方向;动漫部落:三维动画制作、建筑表现、工业产品设计方向;新视觉:影视拍摄、后期制作方向。
各方向都形成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具体包括: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群,培养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毕业标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考核方法等。
由于工作室教学团队长期和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学团队对于企业一线技术的变化和人才需求能及时掌握,对于工作室学生的培养的侧重点能及时调整,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打破传统课程学习模式,以行业标准实施项目教学,强化考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
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对象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过多关注分数本身,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他们习惯于填鸭式教育,不习惯于自主学习。
而传统的以课程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会延续这个问题,这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个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组织、团队协作、自我认识等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分数来衡量。
另外,传统的课程学习模式以独立课程为重点,容易使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被忽视,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知识衔接的困难以及职业技能的支离破碎。
工作室教学团队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工作室实施教学的核心理念,彻底打破独立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起综合化的项目课程体系,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第二年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实施虚拟项目,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虚拟项目的开发中,通过实践找到问题和不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在第三、四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全程参与真实项目,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缩短和行业的差距,这也正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新动力和互动设计方向开展过镇江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电子杂志、江苏省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管理平台、镇江高职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职)代会管理信息系统、课堂教学互评互学管理信息系统、镇江高职校校园门户网站、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弋江区政府门户网站、9A英语听力考试平台等近二十个项目的开发和维护工作;动漫部落开展过《In The End》、学校三维场景漫游、武林外传Flash动画版、数学王国人设及场景设计等近十个项目的开发工作;新视觉开展过学校校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镇江市学龄前教育改革试点专题片、校园情景剧等近十个项目的拍摄和制作工作。
各方向教学团队根据真实项目开展的需要成立项目组,设置工作岗位,聘定人员,以行业标准实施和控制整个项目,以最终用户满意为目标,彻底实现了项目制教学。
工作室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进行全程考评,考评涉及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工作室学生考评分为日报、周考评、项目考评与综合素质考评四个方面。
每周学生都会提交考评表,相关负责人根据每个学生的一周表现进行考评,考核分为“表扬、合格、警告、开除”四个等级,二次“警告”或一次“开除”将会取消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的资格,“表扬”和“警告”之间可以互抵。
工作室的所有学生有相应的职位,职位的设置完全参照行业标准,每个学期会根据考评结果进行职位认定与调整。
此外,工作室每周还进行主题演讲,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1.理论创新成果(1)创新课程体系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以独立课程为重点,容易使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被忽视,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知识衔接的困难以及职业技能的支离破碎。
工作室针对新动力、互动设计、数字媒体及动漫设计四个方向,从学生就业出发,以各方向职业和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依据,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课程开发理念,基于各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彻底打破了往日各门课程独立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起综合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在各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工作室教学团队全面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整体优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工作室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项目方案遵循职教课程开发的过程,在社会需要分析、行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制,采取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突出工作岗位需求,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创新考核管理机制工作室在学生考核方式上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考评机制。
在内容上,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测评到现在综合能力测评;在方式上,由原来了无生机的试卷到现在活生生的项目,由原来只评价“一个人”到现在评价“一个团队”,由原来重视终结性评价到现在更重视过程性评价,由原来学生被动地接受考评到现在主动参与考评。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工作室的建立,学校利用其科研力量的优势、场地的优势和人力成本的优势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最为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优秀而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而企业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经验,完善了学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为学校相关专业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科研素材,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做到了双赢。
学校“亦校亦企”,从而实现“三个结合”、“三个转变”。
“三个结合”是指,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实现职业角色与学习角色的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职业教育教程中引入企业一线的生产劳动过程。
“三个转变”是指,一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对立转向统一;二是将开专业与办实体从对立转向统一;三是由过去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分开干变为合一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把握了市场与育人的双重方向。
2.实践成果目前为止,工作室各方向共完成了近四十个项目的开发,其中一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芜湖弋江区政府门户网站获2011年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奖;镇江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宣传电子杂志第一期印刷3000册,第二期印刷1000册;江苏省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获省专项资金20万;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管理平台已在全省推广使用;网络教(职)代会管理系统V1.0和课堂教学互评互学信息系统V1.0已获得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镇江高职校校园网站在镇江市历届“优秀校园网站”和“三服务优秀网站”评比活动中均获得最高奖项,2010年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校园网站”称号,2011年获“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优秀网站”。
工作室教学团队在保持既定方向学生培养的同时,结合培养方向积极参与各级技能大赛,且成绩突出。
至今,工作室师生团队共获得过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2人次,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0人次的好成绩。
在今年举行的省首届“状元”大赛中获得动漫设计与制作项目二、三等奖各一名。
工作室教学团队也积极参加省、市电脑制作比赛,共获省一等奖二人次、市一等奖16人次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