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裴红霞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

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

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

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

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

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

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一位美联社记者到北大、清华采访,问学生:“你们现在学的这个专业是不是你们自己选择的,是不是你们自己最喜欢的?这位记者回到美国后,写了一篇题目翻译为中文后就是《美国人不要急》。

大意是:“这些孩子正在读的专业不是他自己喜欢的,今后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反思。

2、从与美国友好学校的十年教育交流比较看:我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丹麦、意大利、乌克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0个国家的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进行互访交流、互住家庭、互到对方学校上课,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学校的课程、老师和学生。

其中与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山谷中学建立友好学校10年,在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今年两校共有120多名师生参加互访交流活动,在与美国友好学校的十年教育交流比较中的发现:(1)从课堂学习看,美国课堂一般是三个环节: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课前,无论理工科还是人文学科,美国老师在一堂课结束前通常都要为下一节可布置大量阅读文献,而不是一本指定的教材。

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主要是学生在发言和讨论,而老师只作一些引导性讲解,学生发言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课后,学生需要对阅读和课堂讨论后的所思所想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重点是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作业还包括做题、提交各种研究性方案、动手实践的作业。

(2)从课堂容量上看,美国课堂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课堂一天的知识量。

他们留出了29天的时间让学生感悟,这样美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

美国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得到知识的数量,因此学生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

而中国学校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宝库,无私地塞给学生,学生对知识自然没有饥饿感。

创新往往并不是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是感悟,因为感悟可以产生智慧,智慧才能产生创新,中国学生学习得到的是知识库,美国学生学习得到的是工具箱。

(3)从学生表现上看,我们发现美国学生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特别爱问问题,总是在不停地问,他们只要看到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就提问;二是对新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于尝试,敢于挑战。

而中国学生的表现:一是不爱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突出的表现是发言时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2012年11月17日—18日,全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观摩交流会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召开,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的1000多名教育专家、校长和老师云集省会,共同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

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裕华区教育局相关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

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作了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专题汇报,并进行了“四环节”课堂和主题班队会现场展示。

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到会,分别作了《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等专题报告,并对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四环节”课堂和主题班队会现场点评,对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裴红霞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往是老师讲过的、书上写过的、别人说过的才说;二是不善于尝试新鲜事物,表现出循规蹈矩、思维定式,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老师、家长灌输说教的东西过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失去了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感觉,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将我国教育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相比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学习西方的优势,发扬我们的优势,以中西方教育相结合为目的,探索适合我国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中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

因此我们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目的,以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以建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学生新的学习、成长方式为抓手,以“思想和实践高度统一”的校园文化为动力,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扎实推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本质地位。

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而当前的问题是我们高考的考试科目中仅限于数、语、外、文综、理综五个学科的文化课程内容,造成学校很难在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再加上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艺术这些课程被挤占。

虽然我们有体育、艺术高考,其目的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国家培养体育、艺术专门人才而设定的,从而造成以文化课考试为主的“高材生”不懂体育、艺术,参加体育艺术考试的“特长生”文化知识水平很低,无论是“高材生”还是“特长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又都不作为升学的考核内容。

因此在这种现状下基础教育领域很难做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如:我国的体育明星大都在出名后才接受高等教育。

而美籍华人林书豪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NBA,很快就成为世界球星。

前不久报道了清华大学毕业的某硕士生,曾获多种耀眼的光环,最后却走向犯罪。

这些非常值得我们中小学教育反思。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解决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课程为保障,因此大力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2000年在学校扩建时期,我们根据校本课程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本课程专业教室和功能场馆,如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保龄球馆、足球场、体操馆、健美操馆、素描教室、国画教室、版画教室、手工工艺教室、美术欣赏教室、键盘教室、钢琴教室、小提琴教室、二胡教室、声乐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欣赏教室,机械加工教室、机器人教室、航模教室、无土栽培教室、通用技术、电子控制,总面积是文化课教室面积的2倍。

我校从2001年开始充分利用学校功能场馆齐全的优势,开发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学科的校本课程26项,其中体育类9项、艺术类11项、综合实践类6项,体育设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保龄球、健美操、体操、武术。

艺术设有键盘、二胡、小提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素描、国画、版画、手工工艺、美术欣赏。

综合实践设有机械加工、机器人科学、航模科技、无土栽培技术、通用技术、电子控制。

这些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的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学生轮换上课,实现了学生人人会拉二胡、拉小提琴、画国画、素描,人人会篮球、足球、排球各种体育项目样样能行。

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应试教育来讲好像是占用了大量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人们担心会影响升学率,实际上这些课程的开设占用的是应试教育中反复训练、题海战术浪费的时间。

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用课程保障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考、高考上的学习压力。

3、我们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

学生在掌握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的基础上,有些学生表现出在某一专业上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和潜力,这些学生一般都是由家长参加各种社会上的兴趣班、特长班,而我们的做法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场馆资源和师资优势,通过开设“城市学校少年宫”的方式,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这些有专长的孩子进行免费提高培训,这些学生就组成了学校的田径、篮、排、足、乒乓、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航模、机器人等专业队,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经常参加国家、省、市和国际的比赛和演出,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