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课程标准1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课程标准1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B033103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授课单位:工程科技学院
学时:8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张宣升 2013、3、14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SP-CDIO人才培养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上、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属于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

该门课程应在《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仿真》课程之后开设。

1.2 课程基本理念
本门课程是以数控铣削手工编程和加工为主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水平,部分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水平。

课程开发遵循“基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SP-CDIO”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课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

1.3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学习内容是以一个与职业岗位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课程每一个工作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采取学院牵头、广泛调研、校企合作,反复研讨、行业论证、逐步完善制定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课程标准。

在课程标准中,按着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学习任务。

前面的任务,是让学生熟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安全文明生产及操作、加工、检测全部工作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任务四到任务六的学习,是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每一学习任务均采用以零件为载体,将数控铣削加工工艺、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与加工、产品质量检测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每个学习任务均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进行教学行动过程设计。

2.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熟练操作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能够完成典型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能够完成典型零件数控铣削加工程序编制,能够完成中级工标准的零件加工。

(二)职业技能目标: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人员、数控铣削工艺员、数控铣削程序员。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明确面向国内外制造业,培养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铣床操作、编程、装调和维修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企业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实现“懂工艺、会编程、精操作、善维护、能管理、可提升”的数控技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中级工
3.课程内容与要求
4.课程实施
4.1 教材选用或编写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选用教材。

2.教材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课程设置以最新研发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及有关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为主线,结合职业技
能证书考核和企业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的深度与难度。

3.教材在内容上既实用又开放,即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同时,还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在形式上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文字表达深入浅出,内容表达图文并茂。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

该门课程暂时选用教材:《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宋凤敏、宋祥玲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4.2 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学习过程工作化,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放式的、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

以数控加工实训为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做一体化”多媒体教学平台,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实训设备和校外实践条件构建多样化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文本、课件、仿真软件、网络等资源支持学习,构建立体化学习资源。

课堂学习指导教师由专兼职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构成,构建多元化学习指导。

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构建产品化的考核学习评价模式。

开展职业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等讲座,并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构建数控加工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

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沟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热情、客观、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

各项技能训练活动的设计应具有实际性、可操作性。

4.3 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1)评价第一方面:课程过程评价占课程总评价的30%。

(2)评价第二方面:通过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作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占课程评价的70%。

2.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训练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通过各个模块给予学生评价,占课程总评价的30%。

3.集中实训评价(见下表)
4.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习资料资源:编写《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实习、实训指导书》,整理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习题库。

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课程网站,录制教学视屏,并上传到课程网站、制作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

5.其他说明
本课程采用SP-CDI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组建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团队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