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 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 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
孔 子 世 家
——《史记》
孔子简介
孔子,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 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 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 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 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 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 15岁立志于学。及长, 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词类活用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3、博辩广大危其身者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同) (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人。 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靠拢,靠近) (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的人。 危, 形容词用作动词,危害)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思考:
孔子为何要问子路与子贡同样的问题? 对于他们的回答孔子为何要予以批评?
思考:
“子路愠”“子贡色作” 反映了什么问题?孔子的表 现和回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 精神?
1、孔子坚持原则、信念 坚定的高尚人格。 2、反衬循循善诱、因材 施教,穷且益坚, 坚强冷静, 从容不迫,威武不屈。
《论语-述而》
(1)孔子出身贫贱; (2)具备从政为政才能,施政效果显著; (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但仕 途坎坷,屡遭“斥” “逐”,不能如愿。 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评价与客观的叙述有机 融合在一起。
第二部分(3-5节): 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1.适周问礼—— 好学
2.适齐闻《韶》—— 乐学 3.在鲁学琴—— 善学
相关链接
眼见不为实
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 颜回去讨饭。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于 是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在颜回 煮稀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 用勺子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孔子心想,颜回 这个贱人,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 食。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 免尴尬。孔子等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 来了。此时,孔子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 装作正经地说,还是先用它祭祀吧。颜回连忙拒绝说: “不可以,这个稀饭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 多脏的东西。” 孔子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 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 吃掉了。”
第三部分(6-11):师徒被 困陈、蔡。
子路不够自信,遇到困难便产 生了疑惑思想; 子贡相信“道”的正确,但是 产生了退却让步的想法,按现在 的说法叫不能坚持原则; 还是颜回的思想态度端正,意 志坚定,心态也好,所以孔子甘 愿给他做管家。
文本研读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 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 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赐,而志不远矣!”
第五段写了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 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程? 明确: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分析: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学好学, 学琴十日而不进,仍乐此而不疲,勤奋而钻研; 二是表现孔子的善学会学,习其曲、得其数、得 其志、得其为人,由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 序。这段文字,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 对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 得十分传神。)
1~5小节字词解释
通假字
(“反”通“返”) 1、由是反鲁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通 3、师襄子辟席再拜 “又”) (“辟”通 4、几然而长 “避”) (“几”通 “颀”)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 2、祷于尼丘得孔子(祷:祈祷,向神求福) 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 4、及长,尝为季氏史(尝:曾经) 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料:计算。 量:量具。 ) 6、请与孔子适周(与:同,跟。适:到,往) 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8、窃仁人之号(窃:窃取,自谦语,冒用。号:名称) 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10、弟子稍益进焉(稍:渐渐。 益进:增多) 11、与齐太师语乐(语:谈论) 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 13、师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两拜)
性格和行为特征: 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 相诲; 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相关链接
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
雍也》
第四部分(12-19节): 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 撰写《春秋》的情况。
孔子简介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 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 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 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 度,为后人所称道。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 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 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 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 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 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 (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6~11小节字词解释
通假字
1、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匪”同 “非” )
2、意者吾未知邪 ( “ 知”同“智” ) 3、夫子盖少贬焉
( “盖”同“盍” )
4、赐,而志不远矣 ( “而”同 “尔” )
整体感知课文
一(1-2):简介身世和从政。 二(3-5):求学的事迹。 三(6-11):师徒被困陈、蔡。 四(12-19):整理文献、从教授业、 撰写《春秋》。 五(20-21):去世及影响。 六(22):论赞,表达仰慕崇敬。
第一部分(1-2):简介孔 子身世和从政情况。
课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 的从政情况,在简短的介绍方面的评价 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
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 耻辱。) 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 丑也。(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 10、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使:假 使。) 11、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兴师:调动军队。)
(三)词类活用
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名 词用作动词,驻扎。) 2、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纲、经、统、理,都是名词用作动 词,分别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纲 要、治理(判断句) 2、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 困于陈蔡之间 (被动句)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 也 (判断句)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 也 (判断句)
相关链接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 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 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 说什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 者长存。
•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 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的等级制度。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说:“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
(二 )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楚救陈,军于城父。 2、陈、蔡大夫谋曰 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4、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5、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6、从者病,莫能兴。 7、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军:军队临时驻扎。) (谋:商量。) ( 讥:讽剌。 疾:弊病。) (设行:指施政。) (徒役:服劳役的人。) (病:筋疲力尽。) (道,思想主张。)
孔子简介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 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 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 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 “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 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 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因鲁 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 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 “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 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
(四)特殊句式
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被动句) 2、子路愠而见曰。(省略句) 3、予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 4、吾何为于此?(宾语前置句) 5、人之不我信也。(宾语前置句) 6、人之不我行也。(宾语前置句) 7、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被动句) 8、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被动句) 9、不容然后见君子。(被动句)
课文8-10节写了孔子与三个高徒的对话。 三人对孔子的“道” 分别有怎样的看法? 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