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
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
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
篁.竹(huáng)为坻.(chí)翕.忽(xī)幽邃.(suì)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词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
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探究: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三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
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条理清晰,毫不散乱。
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
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
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三、板书设计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边气氛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
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
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
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
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明确情感。
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
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
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
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
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
可取之处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诗歌引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文除了要理清游记线索外,还要感受到“刻画山水的圣手”的写景技法之高妙。
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小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明晰了景物特征,赏析了富有特色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将作者的时代背景向学生完全展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情感体悟上尚有所欠缺。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2.积累、品味、吟唱和运用古诗词,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
3.积极主动参与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诗与画的结合。
4.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
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一、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古筝乐曲《一剪梅》。
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春天我们会吟诵: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师:夏天我们会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秋天我们会吟诵:晴空一鹤排云上,生:便引诗情到碧霄;师:冬天我们会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热热身,其实也是对古诗的又一次巩固与积累。
)师:这一首首古诗就如同这一曲美妙动听的古筝乐曲,让人沉醉流连,让人乐而忘返。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美妙的乐曲一起到古诗苑中漫步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门别类辑古诗1.色彩。
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丽。
现在我们就来填一填古诗词中的颜色名称。
明确: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植物。
下面诗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称,我们来填一填古诗中的植物名。
明确: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动物。
很多同学家里一定养过小动物吧,小动物多么可爱,在古人的诗句中那些动物更是活灵活现。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诗句中写的是哪些动物?明确: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地名。
南京、开封、洛阳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诗词中也会出现地名。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一些含有地名的诗词。
明确: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目标导学二:诗情画意品古诗为诗配画1.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