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体系及其编制

城市规划体系及其编制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
1、规划:旧有“规画”一词,为“打算”、“谋划”之意
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是诞生在农业发达的地区。
4、城市产生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 了社会分工
剩余劳动力 手工业分离 物物交换 市场 镇(雏形)
居住方式和社会分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游牧渔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没有固定居民点 固定居民点 集镇 城市农村的来自力 城市的拉力共同作用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固定居民点的出现
形成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所 农业:相对稳定、固定→固定居民点 畜牧业:流动性的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城市雏形的出现
以防御性为主的构筑物,如沟、墙等
私有制的出现
防卫性,如“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

城、廓、沟、池的出现
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交换,如“日中为

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 市——交易场所,人口集聚之地。
《周易·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 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地官》: “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 百姓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 市,贩夫贩妇为主。”
古代常将“市”与“井”连在一起称“市井” 《史记·平淮书》注:“师古曰,古末有市。若朝聚井 汲,便将货物于井边买卖,曰市井。”
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初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 吸纳劳动力
过城市化现象 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 的容量,形成贫民窟
逆城市化现象 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 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城市的定义
(一)早期的城市——城、市分离
城市是由我国古代“城”和“市”两个概 念结合而成
城: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 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
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
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 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 敌方侵略。所谓
“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
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大机器生产集中了相 当数量的产业工人,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封闭式的生产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增强,使之取代了封建庄园或城 堡的中心地位。
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
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大协作,使生产力合理配置 市场的竞争、优胜劣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合理的规模使生产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 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 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 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 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现代城市问题
产生于20世纪中叶之后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现代城市
城市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结合, 它的职能和组成部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概念 也因而变得复杂,这就是城市定义的多样性和城市标准 的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城市集聚了一定的数量的人口 城市产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方式有别于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 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物质设施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
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
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
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
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污染 居住环境不好 交通状况堪忧 城市灾害严重 社会问题很多
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 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 堵塞、停车、事故 地震、火灾、洪水 就业、刑事犯罪
现代化的技术和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 市的发展
发达迅速的交通使世界变小了 八十天环游地球到一天到 达美国
便捷迅速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世界城市连为一体 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有高标准的消费城市 旅游城市 休
闲、赌 特殊性质的城市 首都华盛顿 堪培拉
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 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 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 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

“市”的出现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固定交易场所; 手工业者:
农村与城市差别的出现
以奴隶主居住和商业、手工业者居住为主的城市 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居住地——农村
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 城市产生过程简图
3、城市产生的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 粮食的出现
农业生产力创造农产品的能力,除去农业生产者及其家属所需要的 份额外,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就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条件。
◆城市:依据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把一
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上的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了城市,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集聚在城市。”
——亚里士多德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现象
城市产生后至产业革命的5000年中,城市人口大约 只占10%左右,而产业革命后的约300年中,城市人口 已发展到50%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国家以达到70— 90%。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使城市 化的主要表现。
城市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卡洪城)
城市的职能: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 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 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商品交易的场所 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原始社会:穴居、树居、巢居
没有固定的居民点

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规划体系及其编制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原始聚落的形态:
人类聚居的痕迹 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 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
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 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