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1.设立: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 是根据联合国1998年7月17日在意大利的罗马举行的外交全权代表会议通过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又称《罗马规约》)的规定建立的。
《罗马规约》于2002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国际刑事法院也于当天正式成立。
其主要功能是对犯有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侵略罪的个人进行起诉和审判。
国际刑事法院设在荷兰的海牙,其最高刑罚是无期徒刑,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法语。
2.性质和地位:国际法院是具有国际法律人格的国际机构。
与其他国际司法机构不同,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永久性的国际法院,没有期限。
3.成员国:到2010年6月,已经有114个国家加入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另外有37个国家签署了该规约,但是并未得到各自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以及以色列均未加入该规约。
4.组成和机构:根据《罗马规约》第34条,国际刑事法院有四个内设机构:法庭;院长会议;检察官办公室;书记官处。
法庭,包括预审庭、审判庭和上诉庭,由18名法官组成。
5.管辖权: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限定在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最严重的犯罪:灭绝种族罪、反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
国际刑事法院现行的管辖权只涉及规约生效后实施的有关犯罪。
因此,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不具有追溯力。
罪行发生地或犯罪被告人的国籍国是缔约国,国际刑事法院就可以行使管辖权。
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行事,也可以向法院提交案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安理会根据第七章行事具有强制性质,即使犯罪发生地国或被告人国籍国都不是缔约国,法院也可以行使管辖权。
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可以分为:(一)属人管辖权作为刑事被告人受到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人及国家均被排除在法院的属人管辖权范围之外。
《罗马规约》对任何人一律平等适用,不得因官方身份而有所差别。
官方身份不能作为管辖豁免的理由,即无论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政府官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免除个人根据《罗马规约》所负的刑事责任,也不得构成减轻刑罚的理由。
(二)属物管辖权国际刑事法院的属物管辖权范围只限于那些引起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最严重的国际罪行,即: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
前三类罪行都在《罗马规约》中明确列出,并对其定义、犯罪要件等进行了精确界定。
由于罗马会议没有达成所有各方都能接受的侵略定义,有关侵略罪的定义、犯罪要件和国际刑事法院行使管辖权的条件在经缔约国谈判达成协议之前,国际刑事法院不得对侵略罪行使管辖权。
而根据《联合国宪章》,只有安全理事会有权断定是否实施了侵略行为。
因此,目前国际刑事法院主要管辖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这三种罪行。
6.适用法律:(一)《罗马规约》和《法院程序和证据规则》(二)条约和国际法原则及规则,包括武装冲突国际法中已确立的原则(三)一般法律原则(四)国际刑事法院先前判决所阐述和解释的法律原则和规则7.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我国政府对建立国际刑事法院一直持非常积极的态度,认为“一个独立、公正、有效和具有普遍性的国际刑事法院对国家司法系统和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制度将起到补充作用,这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发展与进步的体现。
但在对《罗马规约》进行表决时,中国却投了反对票。
中国对《罗马规约》投反对票的理由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不能接受《罗马规约》所规定的国际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辖权。
第二,对将国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纳入法院的普遍管辖有严重保留。
第三,对《罗马规约》中有关安理会作用的规定持保留意见。
目前国际社会对有关侵略罪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认识,为防止因政治上的原因滥诉,在具体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之前应当由安理会首先判定是否存在侵略行为,但是《罗马规约》没有对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对侵略行为进行判定的权利作出明确规定。
另外,《罗马规约》对安理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履行职能而要求法院中止运作,只规定了12个月的期限,这明显不利于安理会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能。
第四,对检察官自行调查权有严重保留。
《罗马规约》对检察官自行调查权缺乏必要的制衡,授予预审庭以制约检察官的主动行动的权力还不够,容易造成不负责任的滥诉。
《罗马规约》所规定的检察官自行调查权不仅赋予个人、非政府组织、各种机构指控国家公务员和军人的权利,同时也使检察官或者法院因权力过大而可能成为干涉国家内政的工具。
第五,对危害人类罪的定义持保留立场。
中国政府认为,根据国际习惯法,危害人类罪应当发生在战时或者与战时有关的非常时期。
但是《罗马规约》的最后定稿在危害人类罪定义中删去了“战时”这一重要标准。
由于《罗马规约》明确规定,缔约国不得对《罗马规约》有任何形式的保留。
因此,由于我国政府对上述五个方面有所保留,不能成为《罗马规约》的缔约国。
我国没有参加《罗马规约》,但是自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关注国际刑事法院的发展和运作情况,还派代表作为观察员列席了国际刑事法院的缔约国大会。
2002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表示,虽然中国尚不是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缔约国,但是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关注国际刑事法院的发展,并愿为国际社会的法治化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8.影响:2009年3月,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为由,对苏丹总统巴希尔发出逮捕令。
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2011年12月5日在国际刑事法院(ICC)首次出庭受审,他因此成为ICC自2002年成立以来首位被审判的前国家元首。
2012年3月1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犯有“反人类罪”和“战争罪”为由签发了对现任苏丹国防部长阿卜杜勒·拉希姆·穆罕默德·侯赛因的逮捕令。
侯赛因涉嫌于2003年8月至2004年3月在达尔富尔地区犯下了上述罪行。
2012年3月14日,国际刑事法院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武装领导人卢班加被控战争罪一案做出有罪的裁决,成为国际刑事法院成立近十年来做出的首例此类判决。
国际刑事法院是惩治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案件,促进国际和平,实现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组织机构。
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象征并包含着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某种基本价值和期望,是国际法制划时代的一步。
国际刑法1.概念与特征是指国际社会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制定或认可的,规定国际犯罪、刑事责任和司法制度以及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
特征①国际刑法是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刑事法律规范②国际刑法在内容上是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统一③国际刑法适用模式有直接适用模式和间接适用模式④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2.基本原则①尊重国家主权原则②合法性原则③普遍管辖原则④个人刑事责任原则⑤罪刑法定与保障人权原则⑥国际合作原则3.国际犯罪的概念和特征是指国际刑法规定的,对国际社会具有危害性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特征①对国际社会具有危害性②违反国际刑法的行为③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4.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原则①有罪必罚原则②个人责任原则③罪刑均衡原则5.历史发展(一)国际刑法发展的肇端(1919年以前)国际社会对国际犯罪的认识肇始于17世纪习惯国际法对海盗罪的认识,海盗一直被认为是逐出法外之人,一种“违反人类的罪行者”。
国际法上的海盗行为是一种“国际罪行”;海盗被认为是一切国家的敌人,他可以被落入其管辖权的任何国家加以法办。
2自1841年至1982年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可适用于海盗罪的国际性法律文件,虽然当时海盗罪行少有发生,但1937年9月14日的《尼翁协议》认为“海盗”是一种“恐怖主义”的行为,并将该罪行列入国际犯罪种类之内,使之成为国际社会最早认同的典型的国际犯罪。
因此,在以后界定国际犯罪种类时常以海盗罪作为蓝本,即考察犯罪行为是否具有严重性和国际谴责性。
3此后,贩卖奴隶行为4和战争行为5应受国际谴责的特征逐渐显露出来,因而成为国际社会谴责的对象。
这些罪行不仅危及国家利益,而且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宁,然而,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尚未考虑从事国际罪行法典的编纂工作。
(二)国际刑法发展的第一次高峰(1919—1955)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刑法的发展,这一期间是国际刑法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国际刑法进入发展高潮的直接诱导因素。
此时,国际刑法在实体和程序上的发展并驾齐驱。
从实体上讲,人类社会认识到战争罪行和反人道主义罪行的严重危害结果,进一步明确战争罪和违反人道主义罪属于严重的国际犯罪;从程序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战胜国经过多一致的地方。
两年后,国际法委员会遵照决议的精神开始制定“纽伦堡法庭宪章中的基本原则”,并起草“违反人类和平与安全的罪行法典草案。
”1954年草拟的法典草案虽然仅有5个条款,列举了13种独立的国际罪行,但是国际罪行法典草案的积极编纂和国际刑事审判的成功进行共同构筑了这一时期国际刑法的繁荣景象。
(三)国际刑法发展的低谷(1955—1992)在此期间,国际社会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国际性的刑事审判,国际法委员会仍在继续从事一些有关国际罪行法典的编纂工作。
这几十年中,尽管国际社会在编纂国际法和创建国际法院方面的兴趣较低,但有关国际犯罪种类的界定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等极其严重的国际犯罪转向一些新型的犯罪,诸如侵略罪、种族灭绝罪、种族隔离罪、国际恐怖主义罪行以及非法贩运毒品罪等。
(四)国际刑法发展的第二次高峰(1992—1998)1991年以来前南斯拉夫境内发生了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国际性武装冲突,1994年卢旺达境内的武装冲突中也出现了灭绝种族罪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再次推动国际刑法朝着一个新的峰值迈进。
这一时期国际刑法发展的显著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国际刑事特设法庭的建立。
其二,罪行法典草案的编纂与草案的通过。
其三,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诞生。
6.法律渊源国际刑法的渊源可以分为:国际刑法的主要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刑法的辅助渊源,包括司法判例、国际组织的决议、权威学说。
7.现有问题①国际刑法的主体范围②国际犯罪的界定③管辖范围有限④基本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欠缺。
8.发展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国家间及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交通、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为人员、货物及资金往来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
同时,这种大环境也促使国际犯罪和跨国犯罪呈现出趋重态势。
犯罪的国际化和跨国性倾向增强,要求在超国家层次上预防和惩治犯罪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因而,旨在同国际性犯罪和跨国性犯罪做斗争,主要以规定国际犯罪和国际禁止行为,调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刑事司法合作方面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范、原则和制度为研究内容的国际刑法必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并在客观要求的推动下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