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


浓度依赖性抗菌作用
1 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2 临床用药目的:取得抗菌药物Cmax/MIC >10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
1 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 抗菌药物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 2 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 定时间。一般为40%给药间歇以上。
超级细菌其实并不是一个细菌的名称,
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 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 的推移,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包括鼠疫杆 菌、产超广谱酶大肠埃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 细胞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泛耐药肺炎杆菌、 泛耐药绿脓杆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著名的超 级细菌。
PD Time above MIC
时间依赖型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糖肽类
时间(h)
0.3MIC 0.1MIC
药动学/药效学临床意义与应用 PK / PD parameters
(μ g/ m L)
MIC
T1/2
Cmax / MIC
BC血中浓度 浓度依赖型 平均血药浓度/最小抑菌浓度≥8
PK Cmax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AUC / MIC
AUC
曲线下面积 / 最小抑菌浓度≥75
PBPs
青霉素结合蛋白
糖肽类、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磷霉素
耐药酶
四氢叶酸
还原酶
二氢叶酸
肽聚糖层
合成酶 核糖体亚单位
甲氧苄定 磺胺类
mRNA fMet-tRNA
对氨基苯甲酸30s 50s 60s 70s起始复
叶酸代谢合物
D延NA伸延循长环因红子G霉素
四环素
阿奇霉素 克林霉素
多西环素
泰利霉素
氨基糖苷类
强力霉素
已经提出或正在推广的策略
降阶梯治疗策略 序贯治疗 循环或轮换用药 短程治疗(尚待研究) 减量治疗(尚待研究)
一、掌握抗菌药物抗菌作用靶位与机制
克拉维酸 舒巴坦 他唑巴坦
氟喹诺酮类 吡啶酮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单环β内酰胺类 碳青霉烯类
细菌细胞壁
细菌细胞膜
DNA旋转酶 拓扑异构酶IV
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抗菌药耐药严重,并呈发展趋势; 感染性病并未控制,并显示新的特点; 面对感染(细菌),人们仍需要依赖抗菌药; 克服耐药需要“综合治理”
解决问题的三大环节
加强抗感染监管,限制不合理用药 优化抗菌药物的治疗策略
优化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目标
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医疗管 理体制改革,历年来抗菌药物消耗额的统计均 是名列首位。为此,采用相对价廉的口服抗菌 药物替代注射用药,加上可节约住院时接受注 射治疗及护理等住院开支,无论对个人及国家 均可使医疗费用大大降低。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 药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患者的大处方大多含有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及滥用导致后果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Result of antibiotic abuse
耐药性
二重感染
滥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敏反应
感染未有效控制,反而加重
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菌药滥用
抗菌药物滥用导致“超级细菌”产生
•2000年,出现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西力欣等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 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菌药物 的耐药性高达52%-100%。 •2010年一种可抵抗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超 级细菌NDM-1在英美印度等国家小规模爆发,又被 西方媒体称为“新德里”细菌,这种细菌名为新 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简称NDM-1) 。
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
夫西地酸
二、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优化给药方案
药动学/药效学= PK/PD= Pharmacokinetic/ Pharmacodynamics
T1/2:半衰期 Tmax/h:平均达峰时间/小时 Cmax:血药峰浓度 AUC24:24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表观面积) MIC50、MIC90 MBC
用,使抗菌药物“大爆发”。目前投入市场超过200 种。
抗菌药物:万用灵药?
随着时间的流逝,抗菌药物似 乎变得不再那么强大
产生耐药性、二重感染 出现新的感染或已控制感染
“死灰复燃”
有些临床医师过分依赖抗菌药物导致 临床惊人的抗菌药物滥用问题,出现了 “潘金莲”、“红头盔”、“三素一汤” 大夫之称谓。
自经过“禽流感”、“非典”、“甲流”等 与微生物界的大战之后,人类已经稍显疲惫,如 今,半路杀出个“超级细菌”号称百药不侵,更 是搞得人类有些晕头转向。
看看这超级细菌的犯罪史:
•1920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 •1960年,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MRSA取代链球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 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 •1990年,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 肉链球菌”被发现。
优化抗菌药物的治疗策略
Optimal antibiotic therapy strategies
中国人民 解放军
第二三〇医院 苑振亭
抗菌药物的辉煌发展史
磺胺类
(百浪多息)
20世纪30年代,德国化学家多马克发现了磺胺 药物,开创了化学药物抗菌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 率很高的细菌性疾病得到控制。
弗莱明(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发明的青霉素 ,于1941年上市,标志着人类进入抗菌药时代
青霉素在二战硝烟中神 奇的疗效使所有人都为 之欢呼!
Thanks to PENICILIN He Will Come Home
抗菌药物 “大爆发”
1944年链霉素问世,用于结核病治疗。目前氨基苷 类有10余个品种。
1952年红霉素问世,近年来新大环内酯类有新发; 60~70年代以来, 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开发和应
“抗菌药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系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 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
它是评价新抗菌药的重要参数和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 据,>MIC值的时间+PAE的持续时间=延长的给药间隔时间
浓度(ug/ml)
MIC
2 4 6 8 10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