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创新试题的解题策略成都双流中学(610200)黎国胜学宛新报物理实验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是否了解、实验原理的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误差分析。
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实验试题的分值、试题模式已基本固定。
但是历年来学生在实验方面失分较多,特别是近年出现的创新型实验试题得分率更低。
实验创新型试题从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较好地区分和鉴别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成为试卷的难点和亮点。
实验创新型试题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是天上的云——来无影、去无踪。
相反,它必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经过初步分析,我把实验创新型试题划分为四大类:实验原理创新型、测量方法创新型、数据处理创新型、新型器件(测试)创新型。
不管是哪一类创新型实验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原形。
因此,要解答这类创新型实验试题,一是要深刻理解教材实验的原理、数据处理的典型方法,对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要了然于胸。
二是要培养迁移能力,在反复阅读创新型实验试题后,要能在大脑中快速检索出对应的教材实验,比较二者的异同,在试题与学过的教材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把教材实验的原理迁移到新试题中。
解题步骤就是:理解题意、联系教材、比较异同、寻找规律、正确解答。
例1:图1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
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①OD间的距离为cm②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s—t2图线(s为各计数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其大小为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阅读试题,迅速与教材实验建立联系,比较异同。
同的部分,把教材实验的方法拿过来就用的;异的部分则需要搜寻物理规律,根据物理规律、实验目的进行分析。
本题所叙述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显然是教材实验,第(1)问的考查内容却是长度的测量,根据刻度尽的读数规则要估读一位,因此读出12mm,再估读一位0,所以结果应是1.20cm。
这里要注意刻度尽的起点不是0。
教材求加速度的方法是逐差法。
本题求加速度的方法显然不同于教材的方法。
读题及图后,立即在大脑中搜索匀变速直线的规律:2021at t v s +=。
从位移——时间公式可得,位移与时间的平方要成正比图象才会是一条直线,初速度必为0,且直线的斜率必等于a/2。
答案:1.20 a/2 0.933例2: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
如图3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
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
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 、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 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 。
(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________。
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
a .滑块的质量b .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c .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d .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解析:显然本实验不是教材实验。
但从题中叙述的实验过程、实验目的来看,实验原理尽在平时学习的物理之中。
题中叙述了两个物理,一个小球,一个是滑块。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0,加速度为g ;滑块显然在斜面上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者的联系是什么?这是关键。
从题意可知,二者的运动时间相同。
一把尺子量出它们运动的位移H 、x 及斜面的高度,根据已有的知识可得:2221,21at x gt H ==则有:H x g a //=由于x 、H 测量出来了,g 作为已知,可以求出a 。
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αααμαcos sin cos sin g g mmg mg a -=-=根据几何知识可得:xh x xh 22cos ,sin -==αα联方以上方程可得:2221)(hx Hxh --=μ分析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看看测量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不难发现:动摩擦因数与当地重力加速度x hH图3无关,与滑块质量无关,所以第三问前两项不能选。
与长度H 、x 有关,把以c 要选。
由于操作者要根据二者与地面、木板碰撞的声音来判断运动是否同时,这个判断肯定是不准确的,要带来误差,所以要选d 。
例3:如图4,磁铁A 、B 的同名磁极相对放置,置于水平气垫导轨上。
A 固定于导轨左端,B 的质量m=0.5kg ,可在导轨上无摩擦滑动。
将B 在A 附近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由于能量守恒,可通过测量B 在不同位置处的速度,得到B 的势能随位置x 的变化规律,见图6中曲线I 。
若将导轨右端抬高,使其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如图5所示),则B 的总势能曲线如图6中II 所示,将B 在20.0x cm=处由静止释放,求:(解答时必须写出必要的推断说明。
取29.8/g m s =)(1)B 在运动过程中动能最大的位置; (2)运动过程中B 的最大速度和最大位移。
(3)图6中直线III 为曲线II 的渐近线,求导轨的倾角。
解析:本题初一看,似乎全新,教材上从来没有过。
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题中叙述的物理情景及物理原理全在教材中。
题中透露出的关键字句:能量守恒。
导轨水平放置时,B 在导轨上运动,不计摩擦,A 、B 同名磁极相排斥,B 显然动能不断增大,当然势能必不断减少。
导轨右端抬高后,从较远的位置由静止释放B ,磁极间的排斥力先小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合力沿斜面向下,B 沿斜面向下加速度运动,速度选增大。
由于两磁极间的距离减小、排斥力增大,某个距离时合力必为0,此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势能最小;以后速度必减小、动能减小,势能又增大。
(1)势能最小处动能最大,由图线II 得cm x 0.6=(在5.9 ~ 6.3cm 间均视为正确)(2)由图读得释放处势能0.90p E J =,此即B的总能量。
出于运动中总能量守恒,因此在势能最小处图6动能最大,由图像得最小势能为0.47J ,则最大动能为:0.90.470.43()km E J =-=(km E 在0.42 ~ 0.44J 间均视为正确)最大速度为220.43 1.31(/)0.5km m E v m s m⨯=== (m v 在1.29~1.33 m /s 间均视为正确)x=20.0 cm 处的总能量为0.90J ,最大位移由E=0.90J 的水平直线与曲线II 的左侧交点确定,由图中读出交点位置为x=2.0cm ,因此,最大位移20.0 2.018.0()x cm ∆=-= (x ∆在17.9~18.1cm 间均视为正确)(3)渐近线III 表示B 的重力势能随位置变化关系,即:sin Pg E m gx kx θ== s i n k m gθ=由图读出直线斜率20.850.30 4.2310(/)20.07.0k J cm --==⨯-21110 4.23sin ()sin59.70.59.8k m gθ--⨯===︒⨯(θ在59~61︒︒间均视为正确)例4: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的比值,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
为了测量一轻弹簧的劲度系数,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将两平行金属导轨水平固定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杆ab 与导轨接触良好,水平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于O 点,另一端与金属杆连接并保持绝缘。
在金属杆滑动的过程中,弹簧与金属杆、金属杆与导轨均保持垂直,弹簧的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减小金属杆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和在弹簧形变较大时读数等方法,使摩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请你按要求帮助该同学解决实验所涉及的两个问题。
①帮助该同学完成实验设计。
请你用低压直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开关()设计一电路图,画在图中虚线框内,并正确连在导轨的C 、D 两端。
②若已知导轨间的距离为d,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使金属杆随挡板缓慢移动,当移开挡板且金属杆静止时,测出通过金属杆的电流为I 1,记下金属杆的位置,断开开关,测出弹簧对应的长度为x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再次让金属杆静止时,测出通过金属杆的电流为I 2,弹簧对应的长度为x 2,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
解析:本题初一看,文字冗长,教材上也没有。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就会发现:实验目的是要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根据胡克定律,劲度系数等于弹力与形变量之比。
因此必然要先测量弹力、形变量。
从物理情景看,位于磁场的导体棒通电后一定要受安培力作用,摩擦不计,最后在安培力和弹力的共同作用下平衡,只有测量安培力就知道弹力了,再测量出形变量就迎刃而解。
①低压直流电源E、滑动变阻器R、电流表、开关S串接在CD两点之间,如右图所示。
②设弹簧原长为L0,应用胡克定律有K(X1-L)=BI1d、K(X2-L)=BI2d,两式相减可得K(X1-X2)=B(I1-I2)d,解得K=1212()Bd I I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