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讲 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七讲 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五、西欧的启蒙运动
• • • • • 1、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 (1)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2)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是 霍布士和洛克。 • 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 梭等人。 • 启蒙运动也扩大到意大利、普鲁士、奥地利和俄 国,对于这些国家的开明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 启蒙思想也越过大西洋,传到北美,本杰明.富兰 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成为启蒙思想在 北美的杰出 代表。
• 1.促使欧洲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较快的速度发展 起来。 • 2.推动了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 3.使欧洲原先比较落后的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 4.开明专制消极影响:封建残余比较浓厚,向资 本主义过渡比较缓慢,人民所经受的痛苦也比较 深重。到19世纪,这三个国家一直是欧洲保守和 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最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 国主义国家。 • 总之,从主观看“开明专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同 资产阶级的一种妥协,它虽然没有给资本主义的 发展开辟一条通道,但是在客观上为后来德俄等 国通过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 础。
(二)开明专制的内容及作用
• 开明专制的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触 动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 开明专制的行政改革削弱了贵族和教会的 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和国家统一; • 开明专制的政治改革,废除了某些等级特 权,朝政治平等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 开明专制的经济改革,实际的主要受惠者 是资产阶级。
(三) 如何评价开明专制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 一是农奴制的巩固和完善 :1649年《法律 大全》使农奴制从法律上确立,并在以后 不断予以加强,不久农奴劳动就成为国家 经济的基础。 • 二是彼得一世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 1、内容: A、军事方面 B、行政机构 C、 官吏选用制度 D、工商业 E、宗教改革 F、 文化教育 G、改革了礼仪制度 • 2、对外扩张 • 3、改革影响:虽然沙皇实行的改革未改变 社会性质,但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俄国 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专制统治,为对外 扩张准备条件。
(3)《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影响
• 使德国在国际上丧失了重要的政治作用,进一步 加速了德国的分裂,使统一德国的努力被扼杀。 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削弱了西班牙的国际地 位。 • 和约大体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家的边界,奠定了 近代欧洲的国际局面; • 和约承认天主教与新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 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 争端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 • 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为近代 外交体系形成奠定基础,揭开了世界近代国际关 系的新篇章。
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 1、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近代史上第一 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席卷 大半个欧洲。这场战争经历时间长,背景复杂。 • (1)原因 :德国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 果,也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 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 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 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 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 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 三十战争实质是一场德国皇帝意欲加强权力,新 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 争。 • 1618年“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 (2)过程 分四阶段: • ⑴捷克阶段(1618—1624)捷克联合新教的领袖 巴拉丁选侯进攻皇帝和天主教联盟,结果捷克战 败,丧失了独立; • ⑵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在法国支持下出 兵支援新教同盟,战争国际化,结果皇帝一方又 胜; • ⑶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在法国支持下联 合新教诸侯进攻皇帝一方,瑞典先胜,但西班牙 出兵支援皇帝,打败瑞典军队; • ⑷:法国—瑞典阶段(1636—1648)法国出兵, 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皇帝及天主教联盟被迫求 和,1648年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21
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法国专制制度
• 1、建立及完善:17世纪初,亨利四世时专制制 度基本定型,路易十三时已得到巩固,路易十四 时加以完善。 • 2、特点: • “君权神授”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 只对上帝负责; • 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 • 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 • 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
3、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 (1)两大信条:第一,相信在物质的宇宙 中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到自然法则的 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 第二、相信 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 (2)三点建议: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 主义,反对重商主义;在政治上实行“主 权在民”理论;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反对政教合一。 • (3)一个核心理念:天赋人权。
•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发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 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权力控制在国王一 人手中; • 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用 力支柱,并用警察密探维持统治; • 实行思想专制,力求“思想统一”,1685 年路易十四废除了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的 南特敕令,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 • 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发展,并为封 建专制提供财力支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 ⑴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使农奴制复活。 • ⑵使德国的分裂局面彻底固定,严重妨碍 了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 ⑶严重削弱了西欧天主教和封建势力; • ⑷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 环境。
2、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原因:
• 第一,选帝侯制的形成造成了以皇帝为首 的中央政府无实权。 • 第二,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加剧了德意 志的分裂和落后。 • 第三,农奴制再版严重阻碍了德国工业资 本主义的发展。
四、十八世纪东欧各国的“开明专 制”
• 开明专制是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专制君主执行的一 种政策,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其观点是, 君主不用“君权神授”来加强自己权力,而是通过改革改 善人民精神、物质生活来加强自己权力,君主仍坚持君权 至上。所以既“开明”又“专制”。 • (一)开明专制产生的原因 • 第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是开明专制 的基本前提。 • 第二、启蒙学者为开明专制设计了蓝图。 • 第三、开明君主受了启蒙学者进步思想的感染,世界观发 生了某些重要变化,认为开明专制的方案是解决国内矛盾 和巩固加强他们的专制权力的良方。
4、历史意义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两大 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 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 求的是现世的幸福,而启蒙运动所反对的 是封建专制主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参考文献
• 李明:《彼得一世改革体制与俄国现代化 方向》,《求实学刊》1996年第6期。 • 部彦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 因》,《世界历史》1993年第11期。 • 徐晓明:《论近代史上法国经济落后于英 国的深层原因》,《海南师院学报》。 • 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 蜕变》,《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 3.路易十五时陷入全面危机 • (1)财政危机:1716年收入7000万里弗, 支出23 000万里弗,25亿里弗国债。 • (2)阶级矛盾:“封建反动” • (3)统治危机:统治集团本身的腐朽无能。 • (4)思想危机:新的思想产生和传播,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的灭亡 敲响了丧钟。
思考题
• • • • • 1、17-18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的特点。 2、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3、威斯特法里亚合约的影响。 4、述评“开明专制”。 5、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