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天人合一

庄子天人合一

庄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周,(一说子沐)。

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

2文学地位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

所著书《庄子》,诏称《南华真经》。

宋徽宗时封“微妙元通真君”。

3庄子其人
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4庄周梦蝶的典故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

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5从上面的典故引出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道家一派,老子和庄子讲求天道,主张天道的统一,从原则上说,老庄的天道是绝对的,这个天道否定在天道之外别有一个人道的存在,不承认人道的存在。

但是由于天道的内在矛盾,出于不得已,老子和庄子都从批评、否定的角度提到了“人道”,指出了“人道”对于天道的违背、不合理。

汉初,对天、人概念的理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天棗人作为具有最大内涵的一组概念,天人、古今连用,用以对宇宙、人事进行最大尺度上的概括。

至于对天、人概念的具体解释,司马迁所讲的“天”与孔子现实、必然意义上的天相近,介于老庄和孔孟之间。

董仲舒的“天”则基本是荀子自然现象的天,介于荀子与孔孟的“命”、“性”、“理”的天之间。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和人的概念,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精神和物质 (Mind and Matter 本体论的角度)以及主观和客观(Subject and Object 认识论的角度)的概念不同。

天的概念,按照道家的解释,是指自然、宇宙万物、物质存在、宇宙本质、哲学本体和终极原因。

天指自然,又称为“天地”、“万物”、“宇宙”等等。

自然的天,既包括天,也包括地,包括万物,在庄子哲学中,也包括人的形体和人的先天本性。

天的概念针对自然物质存在的哲学含义,又称为“道”、“德”、“理”等等,天与道合称,即成为“天道”。

在天人关系的坐标参照中,儒家以及其他先秦诸子都是倾向于人道的一极,唯独庄子以其对天道的往而不返的追求,而流溢于百家之外。

如此抽象和富于智慧的本体论哲学对于庄子思想的影响至少是二方面的。

第一,在人生观上认为凡有相貌声色者无非物也,作为人的物与作为其他物体的物如树木、车马、土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表现为物质性,而物质的产生都是来源于宇宙万物的和谐,是宇宙万物和谐、演变、运动的一种表现。

故此,人生的意义和作为就只应该是生,是因其生而顺其生,是生如得,死如归,生死如一。

第二,在社会观方面认为善恶是非没有绝对的根据和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不符合人的本分,打破了天与人的平衡关系,是一种失去目标与归宿的恶性发展。

作为反对形式逻辑而提出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因为在否定形式逻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否定了自己,因而不是庄子由以形成本体论的方法,也当然不是庄子哲学的主要部分。

作为一家学说,庄子的本体论与人生观、社会观是内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在庄子哲学中是由天道导出“人道”,而不是由人道导出天道或人道与天道相并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论庄子的哲学思想说,庄子在天道观上是唯心主义、泛神论;在人道观上是相对主义、宿命论;在认识论上是相对主义、不可知论;在“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方面是相对主义。

又总述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说:“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代表自由农民的意识,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又如张恒寿《庄子新探》论庄子哲学说,庄子哲学在天道观上是唯物主义、泛神论和自然主义,在认识论上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直觉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人生论上有宿命论的因素。

6道家与儒家对天道与人道理解的区别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儒、道各家对天、人概念的态度和解释并不相同。

孔子和孟子所在的儒家基本上持郑子产的观点,承认有天道,有人道,但是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人难以把握天道,天道也不怎样干涉人道,所以孔子和孟子的态度就基本上是务求人道,而对天道不甚过问。

道家一派,庄子讲求天道,主张天道的统一,从原则上说,老庄的天道是绝对的,这个天道否定在天道之外别有一个人道的存在,不承认人道的存在。

但是由于天道的内在矛盾,出于不得已,庄子从批评、否定的角度提到了“人道”,指出了“人道”对于天道的违背、不合理。

7“天人合一”与“环境保护”
“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与人精神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

比如现在的环保问题,环境污染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西方世界人定胜天的野蛮思想之下,两百年来,大自然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按照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两百年前,如果人们能懂得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摒弃人定胜天的思想,那么想在的环境问题也许不会那么严峻。

8.“天人合一”与现代“和谐社会”
“道”的确是抽象的,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是虚幻的。

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却是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所蕴涵的大美——亦即和谐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绝对的物质——道的确存在。

它不是一种只能存活在人的意识当中的东西,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和谐,它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

道的体悟,是人与大自然交流的结果,只要把你的心贴近大自然,你就会感悟到一种和谐的美,那你就得道了。

如果从最基本的做起,我们要做一个和谐社会的公民,首先就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从自己做起,还世界以美丽,还地球以清净;我们要做一个和谐社会的公民,还应该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争做庄子文章里描写的“哀殆它”。

他身残而德备,与周围的人相处,总是给别人以余地和空间,让别人感受到一种关系和谐自然之美,这样的人格魅力是得道高人所拥有的,也是他们内心美的呈现。

庄子作品中,类似于这样德全而神备的人很多,他们几乎都是外表残疾的丑陋的人,庄子借此说明,内心的美和形体内部的德,才是最为重要和宝贵的,外表的形态只是道的一种载体,比起内心拥有的道而言,它是那样的无足轻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