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0-08-09[作者简介]宋雪玲(1984)),女,安徽宿州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庄子生命观解读宋雪玲(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解读了庄子的生命观,认为5庄子6一书,主要描绘了人处在世间典型的双重存在特征,即无休止地在现实生命与精神生命里徘徊,这也成为庄子生命观的精神基点。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人在世间的处人与自处之道。庄子对人世间苦痛的感受和他对精神自由的崇尚都因比一般人更深沉而具有了/原型0意义,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灵影响深远。关键词:庄子;生命观;羁;奈何;顺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1)01-0048-04
从思想史的角度说,庄子生命观是先秦诸子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也是庄子思想体系很重要的方面,而对现实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尴尬特性的建构,又成为其生命观的精神基点。一、/羁0)))庄子体味的人间苦痛庄子处在战国中后期战乱频仍的年代,对那个黑暗苦痛的现实有着非常深沉的体会。这种苦痛是与精神生命之自由相对的苦痛,而不是简单的就物质生活而言。如5马蹄6篇以马儿遭到烧剔刻烙为喻,抨击了刑法杀戮、规范束缚给自由人生活带来的羁绊;5齐物论6云:/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0[1](P46)这里道出了人们痛苦的根源,在于/与物相刃相靡0,这些促使人痛苦的/物0包括对生与死、名利与权势、成心,等等。5骈拇6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於伤性以身为殉,一也。0也就是说,从损伤生命本真、缚束人性的意义来说,不同之/物0又存在着某种共同,即均属性命之情的/羁0。庄子所处的那个权谋狯诈的时代,人际关系纷争纠结,君对臣滥施刑罚,君对民肆意杀戮,无辜者横遭不幸。生死无常,生命不由自主,社会成了人吃人的陷阱,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惨不忍睹地暴露在眼前。5人间世6篇,庄子假借颜回之口描述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杀戮:/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焦,民其无如矣。0行为专断的君主妄杀无辜,使民众大量死亡,无所依归。如果说统治者的残暴和无辜死亡带给人的苦痛与恐惧,对生命的戕害是直接的显性的,那么名利权势等对人性的奴役就是间接的潜在的。如5列御寇6:人有见宋王者,赐车十乘,以其十乘骄
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而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於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为之有哉!0这一则对话包含对人间痛苦的几重体验,首先是家贫之痛,这是物质生活的困乏造成的;而因/得千金之珠0而摆脱物质困乏之痛的同时,又增
添了被骊龙伤害的恐惧,挣脱了一个陷阱,却又滑入了另一个困境,这主要是由对名利权势的贪欲之心造成的。5逍遥游6篇,庄子在列举了蜩鸠、斥鹌等小鸟雀囿於一隅而沾沾自喜之后,又云:/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0世间之人在才智、行为、德性方面能够胜任某一事务,便会像上述小虫一
48殷都学刊 2011年样自鸣得意,同样是陷入名利的束缚不能摆脱。另,在5山木6中庄子以寓言形式所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0的故事,也描绘了物物竞逐的状态,而人类社会亦处在不休止的争斗之中。统治者的杀戮,生死不由自主以及名利权势对生命本真造成的损害,所有这些苦痛都表现为人类与外物进行的斗争,属于生命的表层痛苦;然而人的苦痛尚不止於此,更深层的痛苦则来自是人类自身,这就是/成心0。/成心0,即成见。这在5齐物论6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物论之所以自我中心,引发无数主观是是非非的争执,产生武断的态度与排他的现象,归根究底是由于/成心0作祟。5齐物论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0人们不断地争执辩论,勾心斗角,以至于纠结难解,晨昏颠倒,迷失自我,甚至终生不得释然,都是由于成心占据全身造成的。在此,庄子站在/天0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人0的立场,看到了/成心0对人本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往往是在人本身这个主体缺席的状态下进行的,处于所有苦痛的最深层,最悲哀也最深刻。二、/游0)))庄子崇尚的精神自由对精神自由的崇尚,是庄子生命观的重要方面,与他对人世间苦痛的深沉感受构成对称的两极。纵观5庄子6一书,精神自由的目标,是通过养身心、齐万物、忘生死等/游心0的方式最终实现的。5养生主6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0精神乃养生之主,这段话可以一字概括,即/虚0。缘督以为经,就是让精神处于/虚0的状态,不因为做了世人认为善的事而有求名之心,也不因为做了世人认为恶的事而有了恐惧之情。以精神之虚达到了养身之效,而养身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养心。庄子多次谈到了/养心0,如5人间世6篇这样解释/心斋0:/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0又云:/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0在5大宗师6篇庄子又提出了/坐忘0的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0/心斋0与/坐忘0是两个类似的概念,都是/养心0。如5在宥6云:/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黜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0其实,纵观庄子一书,比如/吾丧我0、/以明0(5齐物论6),/素朴0(5马蹄6),/纯素0(5刻意6)等等,这些都是/养心0的不同表述,是就兼养身心而言,以精神的无限自由为最终指向。关于小大之辩,5逍遥游6篇有这样一段表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0表面看来,庄子似乎也是承认小大、久暂、长短之分的,也能看到事物的矛盾现象,只是他故意颠倒了而已。这与其说是对一切分界的抹煞,毋宁说是为其齐物观提供了依据。因为从这种观念出发,就抛却了成心,而等齐万物,从而也没有哀乐之忧与物我之分了。站在人的立场上,如果不是面临生死界限的考验,没有什么值得去过分焦虑,这是作为人最为超脱的生死观;而庄子却站在天的立场上,泯灭了生与死的差别,他认为生游死归,都是合理的。[2]
5齐物论6以庄周梦蝶的美好故事结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0浮生若梦,人能感觉到自己在做梦的时候,梦也就该醒了。如果生是梦,那么死就是醒;而在梦之中又占其梦,因此焉知此醒到底是梦还是醒?所谓梦,所谓醒,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不可靠的,也都是相同的,因此生与死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同一的而不是相异的。又,5至乐6篇载,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并告诉惠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0他认为人的生死就像春秋冬夏四时变换一样自然,人来自于自然而最终形散精尽返归自然,从起点出发最终回归起点,返回生命本来的状态,/气0。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是暂时的,死是永恒的;生命的最终确认,要靠死来完成,生与死于是也就达到了和解。所以庄子心目中对待生死的理想真人应当/不知悦生,不知恶死0。三、/奈何0)))生命的尴尬处境/奈何0在5庄子6一书中至少三见,其一,5人间世6云:/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
49第1期 宋雪玲:庄子生命观解读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0其二,5德充符6:/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0其三,出自5达生6篇:/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0生命中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唤一声/奈何0。答曰:/不可奈何0、/无奈何0,这就说明生命已经陷入一个不可解决的困境了。这些困境在5庄子6一书中总体表现为/知者0与/不知者0相处的尴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外重者与内重者相处的尴尬。这在5德充符6篇表现得尤为生动。此篇借许多残畸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申徒嘉针对子产对自己形貌的怀疑,申述曰:/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过乎!0类似的是叔山无趾见孔子一则,针对孔子的疑问,无趾首先说:/吾唯不知物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物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0而孔子犹不能理解,无奈之下,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0这里虚构形体健全者与形残神全者不欢而散的对话,现实中有时表现为一个主体内心的两个方面,生命的尴尬处境在此显现。他们矛盾的根源在于,两者重视的内容不同、衡量标准也是不同的:一重外在,重形体;一重内在,重精神。外重者内拙,内重者忘外。其次,知者与不知者相处的尴尬。5秋水6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金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05庄子6一书中类似的故事还相当多,如5秋水6篇又载/惠子相梁0一则,5列御寇6篇宋人曹商使秦等等;这些人都以名利诱惑庄子,殊不知庄子根本就无意仕途,对别人汲汲求之的富贵利禄也抱着很鄙夷的态度。相形之下,那些执着与功名利禄的人们,在庄子面前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另外,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说,庄子常常虚设人物来展开对话,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虚设的人物是很随意的,这些事迹可能与真实事迹毫不相干,甚至不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能够进行对话。从庄子创设的这些对话里,常常也暗含着生命的尴尬性。比如,5盗跖6篇,整篇是虚构的一个名叫跖的大盗与孔子的对话,主要是借盗跖之口抨击儒家礼教规范以及俗儒富贵显达的观念,主张尊重自然的情性。在这个江湖上的大盗面前,儒家禀受的仁义忠信都显得十分荒谬可笑,这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竟被一个江湖上的大盗批评得哑口无言。二者身份与辩论内容以及辩论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显示了生命的矛盾特征。孔子与盗跖互相不能改变,互相不可妥协,是对生命的尴尬特性的进一步确认。总体来看,庄子无处不在地显露着悲天悯人的哲人情结,现实生命与精神生命构成的悲欢两极形成了庄子生命观的尴尬特性,除上述提到的尴尬处境之外,如材与不材、有为与无为、有待与无待、自由的绝对性与局限性等等都成为生命中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四、/顺0)))庄子的随世哲学基于对现实生命苦痛的体验与精神生命自由的无限崇尚,庄子的生命观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庄子提出的解决方式便是/顺0,顺任自然,无为之为,随遇而安。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庄子主张生死俱善,生游死归,生死顺化。5养生主6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0庄子认为生和死一样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人不应该悦生恶死,而应该顺任自然的选择,这才是达到了自然的境界。又5大宗师6云:/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