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自然的超越精神——论庄子的人生美学周默(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2010300000013)[摘要]庄子的哲学最终归结于对人性的思考和寻求人生的意义,从庄子的审美视角去解读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不仅是对庄子超越性热生哲学的理解,更是为处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的人们寻求的最好的解脱途径。
[关键字] 庄子自然超越审美人生观体道一.庄子与“道”合一的审美视角庄子的哲学,始于他对宇宙本体的探索,蔓延于对于“真”的认识,而最终归结于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庄子的精神指导,庄子对于人生的探索来源于他哲学观,而他的哲学观又是贯穿他形成自己独特人生美学的始末。
因此,庄子的哲学基本观点,也就是庄子理解美的出发点。
庄子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
要想知道什么才是庄子眼中的美,首先要理解其审美的评判标准,即是否与“道”合一。
“道”是庄子的核心哲学思想。
庄子所言“道”即指为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
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
“道”性无为,是自然的法规,合目的性的存在。
“道”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线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体道”的方式才能把握“道”的存在。
而道体的任职方式是渐进的,超越理性的,无为的,对于“道”的感悟是不期而至的:“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北游)。
《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莫知其始,莫知终。
”《庄子·知北游》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
”总其大意是:道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是没有自主意志和行为,也没有形象状貌的。
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言传,可以领悟却不可以眼见。
道以自身为根本,天地还不存在时道从来就存在。
道在鬼神天帝之上,道产生天地万物。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至久无古,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始无终,无所不在。
天地万物都由道衍生而成。
《庄子·知北游》曰:“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
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
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其大意为:大道神明精妙,内在于宇宙万物的一切生化流转;万物死生转化一直在发生,但无人知晓其根本缘由,自古以来,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运转变化生灭循环。
宇宙巨大无边,却未超出道的范围;鸟的毫毛极为细小,却小不过道的精微。
天地万物皆在运转变化,始终处于推陈出新的状态;阴阳、四季循序运行,各有其自然秩序。
这一切皆体现出大道的作用。
大道浑沌混茫却无时无处不在,无形无象流变不居却神妙无极,万物由大道所繁育却茫然不知。
大道是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运转的根本缘由,可以从天道来观照自然造化。
总而言之,道是真是存在的客观规律,又是超越一切事物而存在的,不仅仅是道本身的存在不可触摸,而探索道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感悟体味这种不期而遇,随遇而知的认知方式来知晓的。
而人,作为宇宙天道的产物,其自然应秉承道的无为之性,《庄子·天地》有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意思是说:太初之道生成混元之气,再生成阴阳两极,阴阳和合生成万物,人也由此生成;由天道自然生成的人,天然秉有某种性情,庄子称之为天然本真之性。
因此庄子基于这样的世界观的审美,也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自然而无为的审美标准。
对于外物,庄子讲求事物自然存在拂去雕饰的本色最美,而归结为人,则是外在崇尚自然美庄子,内在崇尚无禁无无纵的真我性情。
二.庄子“天然本真的”人生美学观庄子所谓天然本真之性,这种天然本真之性情,远古先民人人秉有,而文明开化之人则已经失落。
《庄子·大宗师》有言:“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悠然而往,悠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其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对生存感到欣喜,不知道厌恶死亡;他降临人世并不欢欣,面临死亡并不抗拒;他只是自然而去,自然而来罢了。
不忘记生命之源而谨守不失,不寻求归宿而一任自然;自有生命之后就常自得,欣然复归自然而忘记是死。
则就叫做不用嗜欲之心去损害自然天道,不用人为的方法去添助自己的天然寿命。
这就是真人了。
像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专一于道,容貌凝寂安闲,额头广大宽平;表情严冷有如秋天,温和有如春天,喜怒的变化如同四时的运转一样自然,时时与万物混同为一而又找不到冥和的迹象。
这也就是原生本然状态的人之性情。
庄子所推崇的就是这种自然本真的人生畅情。
本真意在人性与自然的统一,是主客体之间的交融,对美懂认同本身就是体现美的本身,庄子要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因为二者合一,人的自然本性才能自由的得意抒发。
庄子对悖离自然的人为造作深恶痛绝。
其《骈姆》篇曰:“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在他看来,人的原初本然的生命,人的天然本真之性,是至高无上的。
为名为利,为家国天下,而毁伤人的天然本真之性命,都是悖离自然、悖离大道的。
《庄子·秋水》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在庄子看来,牛马天生四只脚,这就叫天然本真;给马上缰绳,给牛穿鼻绳,这就叫做人为造作。
不以人为造作去消灭天然本真的美,不以有意识的行为去毁灭自然的秉性,不为谋取俗世功名而牺牲自己的天然本真之性,这就叫做返朴归真。
庄子对工于心计的人为造作深恶痛绝。
其《天地》篇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在他看来,一切机械都是人为造作的产物。
机械的存在,导致了人对大自然的巧取豪夺,导致了人对他人的工于心机、阴谋算计,因而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然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使个人身心灵肉原本自然和谐的状态,变为分裂对立矛盾冲突的状态。
庄子对顺乎自然、回归人的天然本真之性情的行为极为推崇。
其《天下》篇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也就是说,庄子所推崇的人性,是不脱离宗本,不脱离道之精微,不脱离道之真实。
总之,庄子对人性的要求就是要真如自然之初且为自然一体,而其所言自然之初的本真并不是指人的兽性,而是指人性在被现世文明礼教和道德法规和物质诱惑之前的本性。
是人类最纯洁的道德心性。
而庄子认为,要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就要遵循以下几个行为。
首先,是要无所待,就是无所对待无所依赖,摆脱客观调教的舒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要受物质世界的限制。
庄子认为万物相互为变,人只有无所依赖,精神才能自由,才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
才能长生。
其次,是要无名、无功、无己。
逍遥游中写道:“名者,实之宾也。
”实与名是相对的概念,而庄子对生命的要求,则是取实而舍名。
不追求名和利。
不总想着一己私利,才能修心养性,去掉私欲才能探索道人的自然本性,摆脱物的束缚。
最后,还要无用、无为。
庄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懂得顺应时变,与时俱化,不要专为,刻意而为。
也就是要求生命融入自然,随自然而变不因受外界干扰而恣意妄为。
庄子的人生美学不仅是对自然的推崇,更是生命至上的生命关注意识的体现。
庄子讲求崇尚人性的自由抒发,保证真我的存在,让人的一生逍遥而自在,在同时代的礼法限制压抑人性的社会体系中体现了尤为难得的自由解放精神,是对于自由个性肯定和个体生命的重视。
庄子认为生于当时社会,人们始终会被物欲所困扰,而“道“之观念,也正是庄子为人性解脱而找到的超越之境。
三.庄子人生美学的超越性庄子人生哲学是一种普世的道德价值,他超越了时代的世俗眼光和学派的局限性。
庄子的超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外物上的超越性,内在精神上的超越性,和时代上的超越性。
内在的超越,指的是个人精神上的超越,说的是庄子的人生态度超功利,超生死。
庄子言道的自然无为,不受文明异化,不因某种利益损害他人社会,改变自己,讲求的是摆脱世态的庸俗精神。
这就让庄子的人生观上升到了艺术化的美学意义,庄子超越功利的人生观将庄子对生命本体的意义提高到了审美的境界。
超越功利,人们也许容易做到,而能超越生死,则非凡人也。
人生最大的恐惧没过于死。
人们常乐生而哀死,宗教上讲求凭借上帝天堂转世等力量跨越生死的界限,而庄子以“道”的思想超越生死的观念,视生死为一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自己将死, 却要“以天地为棺停,以日月为连壁,星晨为珠巩”,表达出一种豁达胸怀。
他把生死看作气化、昼夜, 死生为昼夜。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 我又何恶焉”死无所惧, 那人生还要什么好惶惑、恐俱的呢。
生死如来往,死是回归于万物,是为道之大用,这就叫作“视死如归”。
人生和宇宙万物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循环往复,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于道而又入于道,这就叫作“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用“道”破除了死亡的阴影, 修然的对待生之来, 修然的对待死之往。
庄子超越生死的人生观让他的人生价值论远远摆脱并超越了当时对于人生价值的各路学说。
孔子也关注人的价值,但他关注的是有差别的爱,有差别的生死之态,他更关注生死对社会的意义而不是生死本身,而庄子所言生死归于自然之道,将物我合一,超越了生死本身的概念。
因而在庄子的立场生,人们没有为活着而活着,也没有向死而生,只有为自己自由而存在。
而外在上的超越指的是庄子超越世俗审美标准。
庄子同样以超越的目光俯视世俗。
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孰短孰长”,“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万物都是“道”的分有。
“道通为一”,庄子解除了是非、美丑、善恶的纠纷, 休止于自然的均平。
他认为区别与判断都是人为的是“有己”引起的苦闷。
他主张止争辩,息言说,不必进行“然不然,可不可”的离坚白,只要“合同异”。
采取“莫若以明”的态度就会让人们从由虚幻价值组成的世俗社会中跳出来超脱现实的樊篱。
庄子使用了惊世骇俗的相对化法则,来培养人的审美胸怀使人们看到世俗之外的自然的悠永寥廓, 宇宙的浩渺微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