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第46讲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8]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1.(2017·高考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

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高考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

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御切沟的形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3.(2018·衡水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

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

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

分析中华鲟数量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中华鲟数量锐减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原因,由材料和图中文字描述得出主要是人为原因。

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答案:原因: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区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

对策:建大坝等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严禁捕杀;做好保护中华鲟的宣传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

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9]1.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1.(2018·长沙模拟)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占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

2012年我国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简述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与资源有关,资源多则城市兴,资源枯竭则城市衰落。

困境和对策都围绕着“产业结构、生态、就业”等角度来进行阐述。

答案:困境: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经济效益低下,职工失业人数增加。

对策:加大力度支持城市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美化环境;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内外经济联络;加大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就业。

2.云南东北部的东川地区面积广大,河谷纵横,是重要的铜矿区,铜的质地优良。

历史上这里用木材支撑矿洞的安全,用薪炭冶炼,铜矿开采与加工规模大,曾成为我国多个朝代的铸币中心。

分析历经多年的铜矿开采与加工会给东川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采矿导致出现地下采空区,引起地面断裂和沉降问题;矿区开发及森林植被破坏,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冶炼对薪柴能源需求使森林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土、尾矿乱堆乱放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废矿、有害金属随径流迁移会引起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3.(2018·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主要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供暖、炊饮、使用家用电器和出行等行为对电、燃气等能源的消费,将对城市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

(1)结合材料,说明该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

(2)请你为节约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人均天然气、汽油消费量增加;煤炭、液化气消费量下降;由以煤炭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汽油、天然气消费为主。

(2)积极推广节能产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节能降耗的宣传,提倡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进程;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

生态环境保护[学生用书P271]1.森林资源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图所示:(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

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K1.(2017·高考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

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

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据材料可知,柽柳种子多,移栽易成活,繁殖快;东北引种的柽柳,生长良好,容易侵占当地植物的生存空间;柽柳侧向枝条多,会妨碍乔木幼苗生长,致使乔木向灌木演化,使森林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植食动物因食物链遭到破坏而数量减少。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2016·高考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应从人工捕捞数量的增多、湿地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等角度分析。

保护措施应针对衰竭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合理规划捕捞量、改善刀鱼的生存环境、人工养殖等。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3.(2018·银川一中模拟)贵州的六盘水市煤炭资源丰富,俗称“江南煤都”。

水城河是六盘水市的“母亲河”,是乌江主源三岔河的支流,自西向东流经市中心城区,是市中心城区唯一的地表河流,也是六盘水市的“排洪通道”。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这条六盘水的母亲河承担了过重的污染负荷,沿岸厂矿众多,污染严重,昔日母亲河成为一条“排污水道”。

而今六盘水市政府全面开展水城河的生态治理。

首先砸掉高高的水泥河堤,取代的是褐色的木栈道和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生态化斜坡,在河堤上种植本土植物,野草丛生,野花繁开。

经过综合治理后,河流的水质不断改善,现今成为六盘水重要的城市景观河和人们休闲漫步的绿廊。

(1)分析河堤上种植本土植物的原因。

(2)说明生态化河堤取代水泥河堤的益处。

答案:(1)本土植物适应本土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利于存活,利于生长;生长过程不需要人工维护,投入的成本低;生命力顽强,涵养水源的功能强,从而很好地净化水质,生态效益好。

(2)生态化河堤降低了水流速度,更好地吸收污水中的有毒物质,降解污染物,利于水质的净化;更好地吸纳洪水,利于“海绵城市”的建立;利于洪水中营养物质的沉积,促进生物的生长,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很好地阻滞地表径流,保持城市地下水资源平衡,维持河流的生态平衡。

[学生用书P273] 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滇池泥沙含量不断增多,透明度不断下降。

目前,湖底有淤泥8 000万m3~1亿m3,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

推断滇池湖底淤泥的来源,提出防治滇池淤泥增多的合理措施。

答案:淤泥来源: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大气中的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

措施:流域内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减少入湖泥沙;严禁乱倒垃圾、滥砍滥伐和违法采矿取土;加强对湖岸地区的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的规划与监管;实施湖底疏浚清淤工程;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生态环境;建设引水工程,促进水循环。

2.藏羚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

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人工饲养成功的先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高寒草原地区的藏羚羊数量急剧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