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
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四、感受性和感觉阀限(反比关系)1.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
2.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五、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四个特性分别为: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
第三章记忆一、记忆的概念1.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瞬时记忆(不到1秒)、短时记忆(1分钟)、长时记忆。
2.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单位/单元/信息组块,其大小随个人的经验组织而有所不同。
三、识记1.识记的分类:根据主体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是否有意志参与: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作为客体的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作为主体的识记者是否理解其意义: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活动的任务和性质、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四、保持和遗忘1.保持:保持是大脑贮存信息的过程,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作为经验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2.保持的特点:记忆的材料能够正确的再认或回忆。
3.遗忘:遗忘是对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困难。
表现为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发生错误。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
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识记者的态度与情绪的干扰、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位置。
6.遗忘不等于回忆。
五、记忆的品质与培养1.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
第四章思维和想象一、思维概述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联系。
2.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
3.思维的一般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4.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1.解决问题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2.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知觉的作用、想象的作用、定势的作用、迁移的作用(正迁移和负迁移)、情绪和动机的影响(倒U曲线)、个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
三、想象1.想象的定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像。
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已有形象,依靠自己的创建,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四、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
第五章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和特征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是心理状态,不是心理过程。
二、注意的规律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被称为“不随意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被称为“随意注意”。
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1.概念: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得到满足→积极的态度体验;没有得到满足→消极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1.区别:需要:情绪是物质或生理,情感是精神或社会。
发生: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反应特点:情绪有情境性冲动性暂时性外显性,情感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2.联系: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的强度反映情感的深度,蕴含着情感的内容。
三、情绪的状态的分类1.分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特征:弥散性、长期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事件所引起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特征:超压性、超负荷性。
三、意志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按其形式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作出决策。
3.意志的品质: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
第七章需要、动机和兴趣一、需要的概念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个体感觉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的反映。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初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后来他又在需求层次排列中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并不完美,有缺陷)。
二、动机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某个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2.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一定限度内,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行为效率也随之提高,超过这个限度,行为效率随之降低。
最佳行为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因行为活动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
3.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4.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5.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反之,任务越简单,动机水平越高。
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注意状态,情绪状态,意志水平。
3.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八章能力、气质和性格一、能力的概念1.能力的含义: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2.能力是和活动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
3.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而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全部心理条件。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1.根据能力的倾向性: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基本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针对某项专门活动所具有的特长、专长,只在特殊领域发挥作用。
三、一般能力测验1.年龄量表:【比率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2.项目量表:【离差智商】IQ=100+15(x—X)/SD (x为个人原始分数,X为团体的平均分数,SD为标准差)四、气质1.气质的概念: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气质类型:多血质:又称活泼型。
反映迅速,较强的适应能力。
适合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如:孙悟空。
黏液质:又称安静型。
稳重,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注意力。
适合职业: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
如:沙和尚。
胆汁质:又称力量型。
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直率,急躁,易动怒。
适合职业:管理工作、外交工作。
如:张飞。
抑郁质:又称完美型。
敏感,多愁善感,分析能力很强。
适合职业:校对、打字、排版、检察员。
如:林黛玉。
五、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性格与能力、气质1.性格与能力的区别:个性心理特征中的两个不同侧面。
能力是决定心理活动的基本因素,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这与能力有关;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