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填空: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和()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包括()、()、和()。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等。
4、()年()心理学家()在莱比西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开始。
5、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和()。
6、采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第一个是()、第二个是(),第三个()。
其中,对()要严格控制。
7、实验法可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
8、调查法主要有()、()和()等几种具体方式。
二、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2、心理倾向3、心理特征。
三、简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3、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4、现代心理学有哪些主要派别?5、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6、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7、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8、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论述:思考: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名词解释:1、反映2、反射3、意识4、无意识5、自我意识。
二、简答: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一、名词解释:1、反映2、反射3、意识4、无意识5、自我意识。
二、简答:1、为什么说心理现象是物质长期演化的结果?2、从动物心理发展的历程说明心理、脑、外部环境三者的关系。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试对意识结构进行分析。
4、什么是自我意识?阐述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途径。
三、论述:试论心理的实质。
第四章注意一、选择题:1、教师上课既要注意自己讲的内容,又要注意时间,还要注意学生的听课反应,这说明注意的()。
(1)范围广(2)稳定性高(3)分配能力强(4)转移深度快2、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一种()。
(1)经典性条件反射(2)工具性条件反射(3)定向反射(4)泛化反射3、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分钟以上。
(1)20 (2)30(3)40 (4)50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现象。
(1)同时对比(2)后像(3)适应(4)继时对比二、填空题:1、注意的功能主要有()、()、和()。
2、鉴别一个人注意品质的主要依据是()、()、()和()。
3、上课时,突然有人在教室外唱歌,你顺声而望,对它产生了()注意。
4、人们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去理解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的特征叫知觉的理解性。
三、名词解释:1、注意2、无意注意3、有意注意4、有意后注意5、注意的范围6、注意的稳定性7、分心8、注意起伏9、注意的分配10、注意的转移。
四、简答题:2、注意的外部表现。
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4、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7、注意分配的条件。
8、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9、概述注意的主要功能和神经机制。
10、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
11、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受哪些因素的制约?五、论述题: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来进行教学?第五章感觉和知觉一、选择题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1)反映(2)感觉(3)知觉(4)直觉2、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1)认识过程(2)感觉过程(3)心理过程(4)知觉过程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1)绝对感觉阈限(2)差别感觉阈限(3)绝对感受性(4)差别感受性4、人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来衡量的。
(1)感觉阈限(2)差别感受性(3)绝对感受性(4)差别感觉阈限5、某一分析器刚刚能够察觉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
(1)感觉阈限(2)绝对感受性(3)差别感觉阈限(4)差别感受性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1)感觉对比(2)联觉(3)同时对比(4)继时对比7、当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1)感觉对比(2)感觉能力(3)感觉适应(4)感觉阈限8、直接接受刺激作用而产生兴奋的神经装置叫做()(1)感受器(2)中枢(3)分析器(4)传递神经9、人能够分出事物的不显著的特征,并能从中看出它和其它特征相联系的能力叫做()。
(1)观察(2)观察力(3)认识能力(4)知觉理解性二、填空题1、从承受的角度来分,感觉可分为()、()和()三种。
2、感觉的对比分为()和()两种。
3、并不是任何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要使感觉产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和()。
4、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5、感受阈限和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关系。
6、在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下,致使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
7、在一系列强光的持续作用下,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下降的过程叫()。
8、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所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9、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
10、一般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把知觉分为()、()和()。
11、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它包括()、()、()、()和()。
12、运动知觉是指人脑反映物体()的知觉。
13、时间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和()的反映。
14、看见花时,认识到这是“红颜色的花”,这是()觉,而不是()觉,因为这是对事物()的认识,而不是对事物()属性的反映。
15、歌德说:“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
”说明知觉具有()性,它是在过去()与()的基础上产生的。
16、胖人宜穿带竖条的衣服,瘦人宜穿带横条的衣服是为了利用()觉改变他人的印象。
1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三、名词解释1、感觉2、感受性3、绝对感受性4、绝对感受阈限5、差别感受性6、差别感觉阈限7、感觉的适应8、知觉9、真动知觉10、似动知觉11、知觉的选择性12、知觉的理解性13、知觉的整体性14、知觉的恒常性15、观察16、观察力26、时间知觉四、简答题1、知觉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来进行直观教学?第六章记忆一、选择题1、记忆过程包括()几个基本环节。
(1)再认和回忆(2)保持和遗忘(3)识记、保持和遗忘(4)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2、当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我们的感觉映像并不立刻消失,而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保持着,这种只停留瞬间的记忆,叫做()。
(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4)遗忘3、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叫做()。
(1)后象(2)想象(3)表象(4)保持4、有预定目的、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叫()。
(1)机械识记(2)有意识记(3)意义识记(4)无意识记5、仅仅依据材料的外部联系,靠简单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
(1)机械识记(2)有意识记(3)意义识记(4)无意识记6、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回忆,叫做()。
(1)无意识记(2)不随意识记(3)无意回忆(4)遗忘7、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把它们的映象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叫做()。
(1)识记(2)保持(3)再认(4)回忆8、曾经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能够熟悉识别的过程叫做()。
(1)识记(2)保持(3)再认(4)回忆9、没有预定目的,只是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想起过去的某些知识和经验叫()。
(1)有意识记(2)无意识记(3)有意回忆(4)无意回忆10、根据预定目的,自觉地去回想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叫()。
(1)有意识记(2)无意识记(3)有意回忆(4)无意回忆11、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
(1)前摄抑制(2)倒摄抑制(3)干扰(4)抑制12、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1)前摄抑制(2)倒摄抑制(3)干扰(4)抑制13、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1)识记和保持过程(2)储存和提取(3)接受和储存(4)编码、储存和检索14、“触景生情”是一种()。
(1)有意回忆(2)无意回忆(3)再认(4)识记15、学习后立即睡眠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好,这是由于()。
(1)过度学习(2)记忆的恢复现象(3)无倒摄抑制的影响(4)无前摄抑制的影响16、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概念是和哪种学说相关联的?(1)干扰说(2)反响回路说(3)衰减说(4)定位说17、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一种记忆是()。
(1)形象记忆(2)语词记忆(3)情绪记忆(4)动作记忆18、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的一种记忆是()(1)形象记忆(2)语词记忆(3)情绪记忆(4)动作记忆19、决定材料是否从瞬时记忆阶段转移到短时记忆阶段的重要因素是()。
(1)年龄(2)材料的难度(3)对材料的注意(4)材料保持在瞬时记忆中时间的长短20、学习一种比较复杂的材料,其开头部分往往遗忘较少,这是因为没有受到()的影响。
(1)前摄抑制(2)倒摄抑制(3)分化抑制(4)消退抑制21、一个人虽然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但到用时就是不能及时地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出来,这说明此人的()差。
(1)记忆敏捷性(2)保持的持久性(3)记忆的准备性(4)回忆的精确性22、具有容易保持和恢复特点的记忆是()记忆。
(1)语词(2)形象(3)情绪(4)动作二、填空题1、根据内容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记忆、()记忆、()记忆和()记忆。
2、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个组快。
3、记忆是人脑对()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来看,记忆即指对输入信息通过()、(),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和()的过程。
4、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
5、表象具有()、()和()的特点。
6、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记忆分为()、()和()三种。
7、瞬时记忆又叫做()。
8、记忆包括()、()和()三个基本环节,()。
9、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识记分为()和()两种;根据识记的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我们又可以把识记分为()和()两种。
10、第一个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11、遗忘的规律是()。
12、联想一般遵从以下几个规律;()、()、()、()、()和()。
13、记忆的品质包括()、()、()、和()14、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