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剂配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方剂的配伍,实乃一种制方模式。
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
方剂配伍的方法有: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关键词】配伍理论;性味配伍;方剂;遣药组方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是历代医家临床遣药组方的经验凝结。
方剂配伍有常用以下的方法。
一是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互相辅助,互相监制,协调一致,以发挥治疗作用;二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下面从君臣佐使配伍以及性味配伍来浅谈一下方剂配伍理论。
1 方剂配伍的历史沿革
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西汉以前,古人对中药的认识远不如今,将中药统称为“毒药”,此时以单味药为主要的应用形式。
如《五十二病方》中所收载的方剂,
绝大部分是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的,这一时期对于方剂的配伍意义方面阐述很少[1]。
到了《黄帝内经》时期,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法度及禁忌作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基本结构要求,书中记载方剂13首,其中6个为单方,剂型包括汤、膏、丸,方剂配伍理论始于《黄帝内经》。
此时的中医药学仍处于重药轻方阶段[2]。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方剂在配伍应用及药物性能的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在药量、剂型、服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3]。
自东汉到隋唐时期,方剂学己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获得了蓬勃发展。
宋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颇多,张元素提出了“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君臣佐使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对于配伍规律的研究己经开始。
明清时期,本草专著频频面世,方论蔚然成风,此时众多医家对于临床实用的方药配伍关系研究较为强调和重视,文献记载有关配伍用药规律探讨和临证经验内容丰富。
2 君臣佐使配伍理论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始见于《内经》,其设计甚为周密,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相互兼顾、相互制约。
针对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选药配伍。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神农本草经·卷三》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宋·成无己在
《注解伤寒论》中,以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来阐释仲景方剂。
自此而始,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自觉应用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并用于新方创制中。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的主要配伍理论,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
君臣佐使既是方剂组成结构的四个基本部件,但也有各自特定的内涵。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帮助君臣的药物,使药是起引经作用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正如《医门法律》所言:“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也。
”整个方剂通过君臣佐使的关系来控制各味药物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特定的整体效应。
突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与君药协调统一,大凡汗法的麻黄汤、下法的承气汤、清法的白虎汤、温法的四逆汤等无不体现了严谨的结构,精当的用药,君臣佐使的完整统一。
3 性味配伍理论
性味是指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药理效应中推断出来的。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质味。
另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
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
中药的温热与寒凉是与疾病的寒凉与温热相对而言的:凡是能减轻或消除温热病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凉性或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
寒凉病证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
《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性味配伍或称气味配伍,即根据治则治法的要求,以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为依据选择适当药物配伍的方法,方剂中性味配伍主要有以下形式。
3.1 四气配伍
3.1.1 寒热单行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疗热证或寒证分别采用寒凉或温热药,此类治法中主要采用同类相须的配伍。
如清气分热的白虎汤方中以大寒之石膏配伍苦寒之知母;泻火解毒的黄连解毒汤中合用四味苦寒(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辛温散寒的麻黄汤方中以辛温之麻黄配伍辛甘温的桂枝;辛热回阳的四逆汤中用大辛大热的附子配伍辛热守中的干姜。
3.1.2 寒热并用
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依据,但与以上不同的是针对寒热错杂如表寒里热,外寒内热,上热下寒,寒热互结等证,采用分进合击,将寒性与热性药同时配伍。
如治疗表寒里热的石膏汤方中以辛温之麻黄配伍辛寒之石膏;治疗上热下寒证的黄连汤方中用苦寒之黄连配伍辛温之桂枝;主治寒热互结于中焦证的半夏泻心汤用苦寒之黄连、黄芩配伍辛热或辛温之干姜、半夏等。
3.1.3 寒热互佐
以“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为依据的一种属于反治内容的配伍形式,主要适用于病机中寒热偏盛亢急的一类大热或大寒证,常在方中
配用少量与病性相同的温热或寒凉药,属于反佐配伍。
大凡热极或寒极,用大寒药或大热药对抗治疗,则因病性与药性之偏激,两相格拒,而使机体拒药不受或药力难以发挥,此利用“同气相求”之理[4],在方中稍加热药或寒药用以引导,使无格拒,直入病所,以得疗效。
3.2 五味配伍
(1)辛甘配伍:即辛味药物与甘味药物的配伍,这类配伍起着辛甘发散、辛甘扶阳或辛甘化阳的作用,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配伍甘草以辛甘化阳而益卫解肌。
(2)酸甘配伍:酸味药物与甘味药物的配伍,这里的酸味药大多指具有养阴敛阳作用的药物,甘味药指甘润滋养作用的药物。
这种配伍具有益阴敛阳、补虚生津等作用,通常称之为“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汤之芍药配伍甘草。
(3)辛酸配伍:即辛味药物与酸(或涩)味药物的配伍,因辛能散,酸能收,故辛酸配伍与“散敛配伍”相近。
这种配伍一方面收敛正气,一方面解散邪气,适宜于正虚邪恋者。
如:小青龙汤中五味子与干姜、细辛的配伍。
(4)辛苦配伍:即辛味药物与苦味药物的配伍,这类药物具有辛开苦降(或苦辛通降)、开通气机、调和肝脾(胃)、调理脾胃的作用。
如:栀子豉汤中的栀子与豆豉配伍,微苦清降,微辛宣通,苦辛以开上痹,故《伤寒论》用其治疗无形邪热郁于胸膈而致之胸脘窒闷,烦扰不安。
(5)甘淡配伍:即甘味药物与淡味药物的配伍,甘味药性缓而补中,淡味药渗湿利尿,如:五苓散中泽泻配伍茯苓、白术。
(6)酸苦相配:具有清热泻火、养阴之功,用于火热亢盛而阴津亏损者。
连梅汤、黄连阿胶汤等都是苦酸泄热的配伍典范,具清泄而不伤津、
养阴而不碍邪之功”。
此外,方剂五味组方配伍尚有辛淡配伍、咸苦配伍、辛咸配伍、酸咸配伍、甘咸配伍、辛酸配伍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5]以上是古人对中药性味功能属性的高度概括。
凡药均有性味,根据病证属性的要求,临证组方时或侧重于性或独取其味。
但更多的是性味兼用,通过有机组合配伍,使方中药物选择性地发挥与病证相适宜的功能药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性味配伍方法。
4 结语
方剂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关键,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
因此,配伍不是简单的凑合,也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理论、有原则的,尤其应当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进行研究,阐明它们的理论机制,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战国·无名氏.五十二病方[M].文物出版社(铅印本),1979.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21.
[4]程昭寰,王永炎.试论《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4445.
[5]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