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32学时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三、与其他课程关系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1、概念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作物品种的概念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5、适合机械化作业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遗传效应2、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1、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2、作物品种类型3、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三章种质资源(2学时)基本要求: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研究和利用。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

难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一节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1、种质资源的概念2、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2、种质资源的搜集3、收集材料整理4、种质资源的保存5、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研究6、种质资源的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引种与驯化(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重点: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难点: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基本原理1、气候相似性原理2、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3、纬度、海拔及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第三节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1、引种的一般规律2、引种的方法与技术第四节驯化的原理与方法1、概念2、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章选择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重点:选择育种的特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难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第一节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选择的意义2、选择的基本原理3、选择的基本方法第二节性状鉴定的方法1、性状鉴定的作用与原则2、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3、性状鉴定的一般记载方法第三节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选择育种的意义2、选择育种的特点第四节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第五节选择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主要技术环节2、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第六章杂交育种(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交育种的意义、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重点: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和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难点: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1、杂交育种的意义2、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1、杂交亲本选配工作的重要性2、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第三节杂交方式和技术1、杂交方式2、杂交技术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1、系谱法2、混合法3、派生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杂交育种程序2、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第七章回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回交育种方法、回交的特点。

重点:回交育种方法和回交的特点,回交的用途。

难点: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1、回交育种的意义2、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1、亲本选择2、回交育种程序及要点3、回交育种的灵活运用第三节.回交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1、回交育种的有利性2、回交育种的局限性3、回交的用途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重点:杂种优势的概念、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难点: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1、杂种优势的概念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3、杂种优势的度量第二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1、显性假说2、超显性假说第三节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程序1、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2、亲本选配3、配合力及其测定4、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5、杂交种品种类型第四节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1、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2、杂交制种技术第九章诱变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诱变育种的特点。

重点:诱变的方法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难点:诱变的方法。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第二节诱变的方法1、物理诱变2、化学诱变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处理材料的选择2、处理部位的选择3、诱变处理后的选育第四节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衡量诱变效果的指标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远缘杂交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重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难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1、远缘杂交的概念2、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2、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3、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第十一章倍性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多倍体、单倍体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重点: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难点: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多倍体育种1、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多倍体植物的特点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4、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第二节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3、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

重点: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性;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鉴定方法。

难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作物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1、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3、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1、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3、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1、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2、基因对基因学说3、作物抗病性虫鉴定第三节抗病品种的选育1、抗源的收集和创新2、抗病虫品种选育方法3、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逆境种类,抗旱性、抗寒性的含义。

重点:抗逆育种的特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难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第一节抗逆性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作物逆境种类2、抗逆育种的意义3、抗逆育种的特点第二节抗旱性育种1、抗旱性的含义2、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旱品种的选育第三节抗寒育种1、抗寒性的意义2、抗寒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寒品种的选育第十四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群体改良的概念。

重点:轮回选择的方法、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难点: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1、群体改良的概念2、群体改良的意义3、群体改良的途径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1、群体的概念2、群体遗传学基因平衡定律3、群体进化的动力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1、基础群体的选择2、基础群体的合成第四节轮回选择法1、轮回选择的意义2、轮回选择的作用3、基础群体的培育4、轮回选择的方法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隐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2、显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第六节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1、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2、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第十五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0.5学时)基本要求:田间试验和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重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难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第一节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1、田间试验设计技术2、试验小区设计技术3、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第三节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1、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2、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第十六章种子生产与管理(0.5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

重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种子生产程序。

难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品种审定与推广1、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2、国外现行的作物品种管理制度3、品种的推广第二节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1、品种混杂、退化的涵义2、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第三节种子生产1、原种生产2、良种生产3、加速种子繁殖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2003主要参考文献:《作物育种学总论》潘家驹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1994《作物育种学》西北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1981《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89执笔人刘桂茹《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育种生物技术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28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的生物操作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克隆、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传统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形成一个以应用为主的新的研究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