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习题汇总及相关答案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它有明确的功能中心和边界。
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重叠,如海岛国家日本。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3、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扩散一: 扩展扩散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如电视和其它电子产品的传。
b)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如超市、汉语的传播。
c)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如技术、宗教的传播。
二: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点。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如饮食文化的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
文化景观概念:亦称为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可视性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一般分类:聚落景观、人口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等文化景观的差异性:空间差异:区域差异的延伸时间差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4.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环境决定论主要观点: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代表学者: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孟德斯鸠、德国黑格尔、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亨廷顿等。
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渊源于自然神学论和自然控制论。
它在因果上忽视了随机变化,它认为一个原因只有一个必然结果,而可能论认为一个原因可以有多种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从哲学上看,可能论代替环境决定论是很自然的。
2.可能论主要观点: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学者:法国白兰士、白吕纳。
可能论认为,任何自然环境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方式。
人如何利用和栖息在一个地区,全靠人在环境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
评价:重视了人的主动性,容易导致文化决定论3.适应论代表学者:英国罗克斯比主要观点:罗克斯比强调人类的文化发展而产生的环境适应。
4.生态论代表学者:美国的巴罗斯主要观点:巴罗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强调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注重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中“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念和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的结合催生了适应论和生态论。
5.环境感知论主要观点:人类受环境与文化影响形成的印象会影响支配其以后的行为模式。
主要应用领域: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移民的环境感知变化环境感知论者认为人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了解他的环境,人们的价值系统影响感应,而感应又影响行为,所以从研究人们对其环境的感应入手,就能知道他们将怎样作用于环境,即解释文化景观为什么会如此。
我们所关切的对象不该是涉及周围环境的客观现实,而应是我们头脑中的印象。
6.文化决定论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7.和谐论代表学者:德国的李特尔主要论点:在人地关系的协调过程中,不仅要协调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国家间和文化间的关系。
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文化、科技和价值观的全面转变。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5.当前我国人口的转变表现为何种模式,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人口转变模式主要特点西北欧模式(大部分发达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历时一个多世纪。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认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几十年内完成。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高位静止的原始型新中国之初:死亡率剧降,1950——1970属于早期扩张型,70年代实行大规模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90年代跨入后期扩展年代,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印度模式生育控制较弱6、如何看待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课本P83)⏹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经济适度人口: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也即得到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7、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课本P97)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
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种族隔离、极端的种族灭绝种族主义者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类,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种族冲突是指由于民族分离主义所表现出的国家裂变、领土争端、地区冲突、部族仇杀、种族排斥、宗教纷争、霸权干预等一系列现象基本上都有民族问题的背景或直接来源于民族的问题。
8、民族的定义和特征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9、如何看待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1、民俗的形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地理根源2、民俗的特点⏹内涵: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外延:承传性、变异性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成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
如欧洲和北美,流行文化几乎是完全淹没了民间文化;而在日本,则是传统文化(艺会、相扑、茶道)和流行文化(洋服、摇滚乐、棒球)并存。
⏹就国际经济文化而言,世界流行文化主要有足球、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10、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基本特征类型传统农业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是一种生计农业。
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
其产品除主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不大,用于交换器生产和生活所需用品,如农具和衣服等。
这个阶段,农业劳动基本上靠体力,农民占绝大部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不多,城镇人口远少于农村人口。
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主要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游牧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产品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又称之为商品农业。
现代农业的产品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保证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利进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行。
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的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很多。
11、产业类型有哪些第一产业:基本上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产品。
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
第二产业:通过对自然物质材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产品,主要为制造业。
第三产业: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共事业等。
第四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
第五产业: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1.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2.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3.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12、当前全球经济格局(课本P187)(一)工业产品需求不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
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
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
(二)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三)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一些国家往往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其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
(四)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
13、乡村、城市、集镇乡村: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